《夜下征虏亭》李白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内容】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赏析】: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上元二年(761)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诗的语言如话,意境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象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象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炼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 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 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 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 雷转空山惊?
-
刘安上《万田道中》 水阔疑无路,云深仅有山。 儿童划小艇,出没稻塍间。 ① 【注释】 ①塍(cheng成):田
-
仲尼探元化。幽鸿顺阳和。大运自盈缩。春秋递来过。盲飙忽号怒。万物相纷劘。溟海皆震荡。孤凤其如何。 作品赏析【注释】:春秋递(一作迭)来过。
-
“微晕红潮一线,拂拂桃腮熟”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微晕红潮一线,拂拂桃腮熟”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少女”类的诗句。 白皙的脸上泛起一抹红晕,两腮好象熟透的桃子细腻润泽。作者以色彩
-
江村[唐]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曲:弯曲。抱:围绕。幽:幽静、闲雅。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
-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开头两句,凌
-
在牛心亭凭栏而望,穿过夜晚,望见黄昏,我和一群朋友围湖晚餐,说到四月的空气,四月的鲜花与爱情。年轻的心其实从来没有远离。晚饭后朋友
-
庙列前峰迥,楼开四望穷。岭鼷岚色外,陂雁夕阳中。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壶关有狂孽,速继老生功。
-
《周礼·春官·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 郑玄注: 岁谓太岁,岁星与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今历太岁非此也。岁日月辰星宿之位,谓方面所在。 贾公彦疏: 云有十二
-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