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全文赏析
风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
古文·就亭记 施闰章地有乐乎游观(1),事不烦
-
【3532】世语今言(萧文宏著,人民出版社,30万字,2018年1月第1版,29元)△经过世事沉淀的格言佳句,构成一部独特的人类文明史。经世明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声甘州柳永的读后感,内容包括八声甘州读后感,读柳永《八声甘州》,阅读柳永的《八声甘州》的感想和看法。首书写羁旅相思的名作,全词塑造一个游子形象,上阙着意描绘登楼远望所见的深秋景色来点染离情别绪。下阙即景抒情,深刻书写了此人思乡怀归的心情
-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AA14。始
-
游都邑以永久〔2〕,无明略以佐时〔3〕;徒临川以羡鱼〔4〕,俟河清乎未期〔5〕。感蔡子
-
国学名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出处和解释
【名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语出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用心至真至诚,那么吴国和越国这样的世仇也可以团结在一起;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形同路人。说明应当诚心
-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这两句出自白居易的诗歌。意思是,难道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尖锐刺耳的声音难以入耳。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音乐的渴望和希望,后一句则展现了他对于干扰和噪音的不满和抱怨。在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和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对现实生活的困扰和无奈表达出深深的关切。
-
东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时间、地域的跨度和宗派的不同,僧侣的服装发生了很多变化。 僧服,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分为法服和常服两大类。根据佛教最初的
-
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关市之赋,厉民之甚者也 周公制礼,其肯笔之于书以为常法哉?昔文王治岐,关市讥而不征 武王有天下,奉行不变 ……使赋及关市,宁非横敛乎?吾以是知《周官》非周公所作,决也!
-
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