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瑛《霜降,霜花满枝头》
霜降(中国画)戴树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天结束、冬天到来的交界点。“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此时,天气渐寒,万物收敛,桂落地,香入土,柿燃枝,阴气始凝。
霜降(中国画)王凯生
一夜寒霜,绿意渐隐。霜降时节,黄河流域出现白霜,枯黄的树叶片片凋落。千里沃野上,叶片凝露成霜,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正如王凯生的中国画作品霜降所描绘的:俯视角度下的叶子上布满了银色的冰晶,通过抽象提炼的叶子外形,如巨大的雪花铺满画面。背景大面积的留白和画面前景中树叶丰富的层次形成对比。作品色调清冷,清新雅致,寂寥、寒冷之气跃然纸上。
秋风万里,草木黄落。霜降时节的大地是浓郁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霜的抚慰下,大自然的调色盘里多了几抹耀眼的暖色,漫山遍野的树木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秋叶翩飞,草木多余的枝叶全部魂归泥土,以便度过严寒。蛰虫无声,进入了休眠状态,为来年的新生做好准备。李春海的作品霜降便用水墨描绘了层林尽染的深秋景色。画家运用赭石色和浅青色,层层晕染、笔触生动,墨色浓淡相间,浓郁的秋意扑面而来。
霜降(中国画)李春海
深秋,虽万物凋零,但又硕果累累。在中国的节气习俗里,是讲究吃的。俗语云“霜打柿子红如火”,霜降正是柿子成熟的时节,故民间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当代诗人海子写过一首名为昌平的柿子树的诗,诗中写道:“在镇子边的小村庄,有两棵秋天的柿子树,柿子树下,不是我的家,秋之树,枝叶稀疏的秋之树”。柿子树大概是最能表现秋天的一种树了,霜降之时,柿子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其他的树木已经落叶,略显苍凉,但柿子树依然焕发着生机。插画家木壳人的水彩插画作品霜降中,小女孩拿着长竹竿打柿子,柿子树下的大白鹅张嘴迎接即将掉落的果实,俏皮可爱。画面以暖色调为主,极具想象力,活泼生动的形象施以淡彩,清新自然,一派丰收热闹的景象。
霜降时节,不受雪霜的除了菊花,还有竹。苏东坡曾这样颂竹:“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唐代文人刘岩夫在植竹记中云:“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竹子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代表,竹又是谦虚淡泊,舒畅洒落的化身。传统中国画和诗歌,都爱以自然之物和山川大地作为抒发情思的媒介。岁晚霜风侵的作者刘珍清便用水墨描绘了玉立霜风中的竹。画面中的竹瘦而劲秀,笔墨精妙,长短疏密,变化相宜,实乃以手中之竹表现心中之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从白露到寒露,再到霜降,仿佛一幅不断流转的水墨画。露水凝结,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冬之始也。
(作者:袁瑛,供职于华南理工大学)
-
【3859】人心至上(雾满拦江著,台海出版社,55 3万字,2017年2月第1版,49元)△共16章。这本书以杜月笙为人处事原则及智慧为切入点,以其
-
典源出处 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释义用法 禅智寺在扬州城东。当时杜牧弟杜 患眼疾, 居禅智寺内
-
《书临皋亭》以极简洁短小的篇幅,表现出了作者自在而无拘束的文风。在事、景、情俱备的特定境界中,予以生动表现的是一个旷达无羁的灵魂。
-
道可道,非常道 ① ;名可名,非常名 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⑤ ,同谓之“玄” 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⑦ 。 〔注
-
加查,藏文意思是“汉盐”。相传公元641年,美丽的文成公主进藏路过这里,被壮阔的高原美景所吸引,迎风翩翩起舞,遗落了随身携带的盐巴,
-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2) ,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1)偶书:偶然写成的诗句,与漫
-
〔一本有咏字〕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裂地竞盘屈。插天多峭[谔,“山”代“讠”]。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上人无生缘。生长居紫阁。六时自捶磬。一饮常带索。种田烧白云。斫漆响丹壑
-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
世人见竹不解爱,知君种竹府城内。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盛暑翛翛丛色寒,闲宵槭槭叶声干。能清案牍帘下见,宜对琴书窗外看。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君莫爱南
-
青毡帐暖喜微雪,红地炉深宜早寒。走笔小诗能和否,泼醅新酒试尝看。僧来乞食因留宿,客到开樽便共欢。临老交亲零落尽,希君恕我取人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