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注释和鉴赏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2),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1)偶书:偶然写成的诗句,与“漫书”“漫兴”意义相同。
(2)镜湖:又名鉴湖、庆湖、长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周遭三百里。东汉马臻主治修筑。
【赏析心得】
诗人于武后证圣元年(695)考取进士,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辞官告老还乡,返回越州永兴,已年届八十六岁,离乡近五十年了。鬓发斑白,人生易老,眨眼之间,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唯一不忘的是乡情,不改的是乡音。回到家乡,走在路上,首先遇见一伙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好奇、礼貌而又热情地笑问这位东张西望,本乡声音却又非常陌生、风尘仆仆的白发老公公:请问您是从哪处来的客人?天真烂漫的儿童,这样稚口随便一问,却把诗人从沉浸在童年回忆之中,拉回到当前现实中来,他顿时醒悟,当年像眼前一样的儿童,已随无情岁月的消磨,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位反主为宾的原乡人,勾起了心中无限的感慨。诗题为偶书,诗中有问无答,五十年的宦海漂泊,世事沧桑,岂是三言两语答得了?就是倾诉衷肠,这些隔代儿童又怎么听得懂、怎么能理解?第一首绝句,就只有如此戛然而止。诗人心中涌起久久不能平静久宦伤老的悲情,眼前小小老乡问客的欢快情趣,产生既亲切又陌生、既甜蜜又苦涩的乡情,此时无法用词语来表达。全诗意境尽在不言中。
其二是其一的续篇,诗人进家后,与亲朋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唏嘘不已。由于自己离别家乡,经历漫长岁月,人事变化,亲朋沉沦,消磨过半,引发自己深深的感叹!诗人在伤感之余,为排解心中郁闷,将眼光转向周遭三百里的“镜湖”。贺知章的故居就在三百里镜湖之旁,“人非物是”,诗人在“人事消磨”的悲伤中,感到欣慰的是澄清的镜湖水,依然在春风吹拂下,泛起那儿时熟悉的涟漪,粼粼水波中,仿佛可见童年的身影。
五十余年的乡思、乡愁,化作回乡偶书两首,字字真情、句句自然,发自心底、一气呵成。叶落归根。诗人回到家,没有多久就作古了,“回乡偶书”遂成天籁之作。
-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鸣鞞入嶂口(2),汎舸历川湄(3)。尚想江陵阵(4),犹疑下濑师(5)。岸廻帆影疾,风逆鼓声迟。萍弃沾兰桨,林花拂桂旗。
-
渡辽水王建【原文】渡辽水[1],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2]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茔冢各与题本乡[3]。身在应无回渡日
-
作者: 张家顺
-
人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古诗词(人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人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古诗词,内容包括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古诗词,人教版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初一上册语文书所有古诗词。【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我是朱陈旧使君,(朱陈村,在徐州萧县。)劝耕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 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
-
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
-
一提起“初唐四杰”,人们自然会想到杜甫对“王杨卢骆”的高度评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会想起千古传诵的名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会想到骆宾王7岁而吟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