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闻道《眉山情缘》
在我的童年,眉山最早是以一种传说出现的。
我出生的青神县,与眉山和峨眉山都很近。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提起这两个地方。开始时有点蒙,就问大人们,究竟是眉山还是峨眉山?大人们呵呵笑道:眉山和峨眉山是两个地方,一个在青神之北,一个在青神西南。
长大后,初次到眉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几位在青神县工作的热血青年,一时心血来潮,在一个周末说走就走,骑上自行车直奔眉山。一路上,虽是柏油马路,但弯弯曲曲、起起伏伏,不到三十公里的路,早上八点出发,折腾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达眉山县城。
那时的眉山县和青神县,都属于乐山市代管。眉山城很小,只有两纵三横五条街。东街尽头是眉山古城门;西街快到头处是旧时眉山县衙。
我们主要去看了三苏祠和大北街。三苏祠位于眉山城区的纱縠行南街,占地百余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世称“三苏”)的故居。当时的三苏祠,萧瑟寂寥。惟进门处两棵宋代银杏傲然而立,让人见之精神为之一振。祠内的建筑大都是晚清重建,斑斑驳驳;祠内文物不多,更少珍迹。那次,我在祠内的一间书屋买了一本苏轼传,这本书至今还存放在家里书架上。
从三苏祠出来,我们穿过纱縠行,跨过小北街,再经百来米,就到了大北街。从南头入大北街,骑自行车约莫五分钟就到了北头,整条街估摸近两公里。
那时的眉山城,是典型的川西南县城风格,街两旁的房子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砖混结构,方方正正。也有更早年代的建筑,木屋木门,居民们在门面上做些小生意。小北街与大北街这一带,是眉山的传统商贸区。
1997年5月,国务院批准调整乐山市行政区划,乐山北部六县从乐山分离出来,设立眉山地区,地区行署设在眉山县城。我作为眉山新区筹备组成员,开始在眉山工作和生活。一晃就是二十三年。从此,眉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最早的眉山新区筹备组,临时租住在眉山宾馆,其与三苏祠北侧围墙紧挨着。每天早晨,我常常被三苏祠内早起的鸟儿从梦中唤醒。行署租用的临时办公楼,在眉山县城最南端,往外就是农田。临时办公楼北面,则与三苏祠的南大门对门。新区初创,琐事繁多,每天上下班,行色匆匆。但是,每当经过三苏祠门口时,我的心情都会立刻被一种无形的风雅所俘获。进而想到,对于眉山,过去我是过客,而今变成主人,肩负起了建设这座城的重任。想到这里,脚下的步履不由地变得更有力了,心里也很是欣慰和踏实。
筹备结束,行署挂牌,各部门设立。我也从眉山城南端搬到了北端,中间,由长长的大北街连接。
那时候的条件还比较简陋,行署给的政策是,每个部门补贴五万元,各自找地方办公。我们单位找来找去,找到城郊一栋刚修建的农房,终于有了个安身之处。住进去一问,才发现这处地方还没有名字。这里地处城郊,不多远就是刚收了稻谷的农田,夜来萤虫飞舞、蛙声片片。一条直直的、窄窄的小巷,枕在县城与稻田之间,环城路从巷头绕过。我与几位同事一合计,干脆就叫“新环巷”吧。于是,“新环巷”就成了我在眉山新区工作生活的第一站。
为尽快熟悉眉山,除了工作中注意看、用心记之外,我还利用周末和下班之后的时间,独自骑上自行车或约三两好友,到眉山城里溜达。为的就是了解这里的每一条街、每一道巷、每一处景,以及历史地理、人文风情、民风民俗,争取尽早融入这座城。走累了,就在远景楼、苏辙公园或东坡湖公园边,随便找一个茶楼歇歇脚,喝一杯瓦屋山的道泉茶,或峨眉山的竹叶青,顿时一身神清气爽。饿了,就在随处可见的眉山特色餐馆点上几道特色菜,比如东坡肘子、东坡肉、黑龙滩鱼头、马旺子、妈妈菜、外婆菜、钵钵鸡、藤椒鸡、甜皮鸭、眉山泡菜等,尽情地领略地地道道的“眉山味道”。
就这样,一天天地走、一次次地逛,不知不觉中,当年的小城,已变成了如今的现代生态宜居城。
这么多年中,去得最多的,仍是三苏祠。
去三苏祠多半是朋友聚会,品茶,聊天。现在的三苏祠已彻底翻修,面貌一新,还收集陈列有不少明清以来书画名家的作品,包括撰写的匾联、书画、石刻碑林等。祠内有一副对联很是显眼——“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此联原为海南苏公祠对联。晚年时苏轼谪居海南,讲学明道,教化日兴。当地人为纪念他而修了苏公祠。作为眉山人,到了三苏祠,每每见到这对联,总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宋城和三苏博物馆则是新建的。宋城在三苏祠南门,建筑物多为两三层,都是仿宋风格。三苏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与“三苏”有关的历史文化典籍和文物。
现在的眉山城已是今非昔比。城中,大街小巷无数。在城里闲逛,我也有了更多自由的选择:如果说去三苏祠多半是因为朋友聚会,那么去东坡湖畔是为了赏景,到湿地公园是为了休闲……
我与眉山,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
苏轼《记游定惠院》 黄州定惠院东 1 ,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二三子访焉 2 ,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 3 ,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 4
-
一似有眉间锁愁云两枝野蒿还没有返青我守住他们的秘密一支在沧山,一支在浪岭像一对吵闹的夫妻他们结合,分离,又结合,再分离在蒋家嘴终老
-
贾谊 管子 (1) 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2)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3) 。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4) ;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5) ,
-
张放 分配来指导我进修的教师是个四十岁左右的讲师,姓周,据系主任介绍擅长于鲁迅研究。 周讲师身材高瘦硬朗但微显佝偻,从贴了块胶布的眼镜框里射出来的目光,温和而又迂执地盯着我,像一个钟表师傅观察钟表零件
-
国学名句“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出处和解释
【名句】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语出《荀子·修身》。只要喜爱好的品德没有满足,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就一定会进步。厌:满足。谏:规劝。
-
在宗法社会中,祭祀活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不能有丝毫的轻慢与亵渎的。《礼记·祭义》指出,人与万物死后,其精灵犹存,圣人设教,加以“鬼”“神”的名号,使民知所畏敬。“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
-
(宋)杨万里 鸿沟只道万夫雄,云梦何消武士功①。 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还负室前钟②。 古来大雁愁无益,此后禽空悔作弓③。 兵火荒余非旧庙,三间破屋两株松。 【题解】 关于韩信的是非功过,古人多有讨论,
-
题傅岩叟悠然阁 路入门前柳,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 ① 。岁晚凄其无诸葛 ② ,惟有黄花入手。更风雨,东篱依旧。斗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后。山不记,何年有。 是中不减康庐 ③ 秀,倩西风、
-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早晚阴成比梧竹,九霄还放彩雏来。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