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叔河《自来水之初》随笔
自来水之初
“人之初”耳熟能详,其实所有事物都有“之初”,下面便来谈谈中国的自来水之初。
抗战前长沙城里没有自来水,井水咸苦,饮用得买河水,也就是卖水夫从湘江里挑上来的水,须以明矾净化。若是买“沙水”(南门外回龙山下白沙井的水),那就贵得多。
北京人过去买“甜水”饮用,也须付出高昂的代价。王渔洋诗中写道:“京师土脉少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甃好,清波一勺买千钱”,可以为证。但即使是用“甜水”泡茶,茶杯“三日不拭,则积满水碱”。难怪已故的邓云乡先生要在北京乡土记中感叹:“当年吃口好水是多么不容易啊!”
北京的自来水到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才开始筹办。上海因为有租界,市政建设走在前头,光绪六年(一八八零)即有英商组织自来水公司,三年后静安寺到小东门一线便开始供自来水了。后来,人们便将这看成中国的自来水之初。
最近翻看清人欧阳昱的见闻琐记,才知道同治末年(一八七零至一八七三)南京便办过“转江水入城,分数百小管遍达”的自来水。虽然这只是为了解决“江南贡院”一万一千多间“号舍”的饮水问题,仍可视为中国城市中的自来水之初。
贡院是当时各省逢“子午卯酉”(三年一次)举行乡试(考举人)的地方。每试三场,每场三日,入场后即封门,内外交通隔断,一人一间号舍,食宿均在其中,食物是装入“考篮”带进场的,饮水却不能不就地解决。
见闻琐录的作者是江西人,他说,江西贡院位于东湖旁边,“湖水不流,一城污秽皆聚其中。闱中井皆湖水渗入者,以其水烹茶,入碗中,碗面有黄油一层,其味咸,饮之令人腹痛”。士子入闱,在沉重的考篮之外,还得带上一个满盛河水的竹筒,但此水“一日即尽”,第二天第三天还得喝井水,三场下来,很少有人不生病的。
江南贡院比江西贡院规模大得多,情况同样是“井水秽极,士饮多病”。见闻琐录说,梅启照(小岩)到南京当藩台(主管全省民政财政)后,下决心改善贡院饮水条件,办法是“转江水入城,院墙外设东西两台(水塔),安两锡管,分灌入墙内,复分数百小管,遍达号舍,自是士不饮井水,颇便之”。这里叙述得简略了一些,但江水先“转”到“东西两台”上,再通过“锡管”直送到每个号舍,供给上万名士子饮用,已经是自来水的雏形了。江南贡院遗址如今乃是南京一处旅游热点,听说那里陈列有科场考试的史料,自来水之初其实也可露露脸。
梅启照在南京做了几年藩台,光绪三年(一八七六)升任浙江抚台,旋即入京任兵部侍郎,光绪七年又出任东河河道总督(制台),提升之快,说明他是有治绩的。在江南贡院首创自来水设施,也可算是他的一桩治绩。他后来因王树汶案办理不善被革职,回南昌后,还建议当地照南京的法子“转水入闱”,但下台后的话没有人听,“当道托以无费辞,遂无如之何矣”,这却是后话了。
(二零零六年六月)
-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白居易美绮美瓌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
-
柳色满重城,迢迢出翠甍。春云依槛暖,夕照落山明。走马章街晓,翻鸿洛浦晴。清樽但留客,桴鼓昼无惊。
-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作品赏析《杜臆》:题必有误,望字当在寺下。地志:州南七里有鹤林寺。而牛头山在州西南二里,正与相望。
-
吾如淮阴 [1] ,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2]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 [3] ,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 [4] ,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5] ,不伐己功 [
-
从来没坐过这么远的长途大巴。从海边到襄阳,整整一千公里路程。远点不说,也不顺利。到了菏泽,车像蜗牛一样,一点点向前挪。挪挪停停
-
客车名未灭,没世恨应长。斜月知何照,幽林判自芳。故人惊逝水,寒雀噪空墙。不是平生旧,遗踪要可伤。
-
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和友谊的怀念之情。诗中以花谢、水流等形象来描述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转。作者通过回忆和感慨,表达了对过去友情的珍视和对一切美好时光的惋惜。这首诗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叹,令人产生思考和共鸣。
-
江头且系船,为尔独相怜。云散灌坛雨,春青彭泽田。频惊适小国,一拟问高天。别后巴东路,逢人问几贤。 作品赏析【顾往】此广德元年从梓州往阆州时作。《唐志》:梓州治郪县。《一统志》:废郪县,在潼川州治东
-
郭外山色暝,主人林馆秋。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