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吾如淮阴[1],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2]。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3],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4],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5],不伐己功[6],不矜其能[7],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8],后世血食矣[9]。不务出此[10],而天下已集[11],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段意】 这一段是全传的总结,亦即对韩信的总评。司马迁一方面肯定了韩信具有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对于刘汉政权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批评了他居功自傲和最后谋叛的错误。言辞之间,充满着不胜惋惜之意。
字数:271[1]如:去,往。
[2]其志句:他的志趣和一般人不同。
[3]行营高敞地:到处寻求又高又宽的葬地。行,到各处行走。营,谋求。高,指地势高。敞,宽敞。
[4]冢(zhong):隆起的坟墓。
[5]道:指老子之道,老子主张为人谦让。
[6]伐:骄傲自满。
[7]矜(jin):自以为贤能。
[8]庶几:差不多。周:周公旦。召:召公奭。二人都是辅佐周武王和周成王的功臣。太公:即吕望,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9]血食:受到祭享。古时祭必杀牲,故叫血食。
[10]务:努力。此:指学道谦让。
[11]集:安定。
-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烟深处。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
-
《有螃蟹无通判》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太祖闻而患之,下诏
-
庭燎 作者: 李登伍 【本书体例】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文】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他时夜雨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
-
回中峰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赤螭媚其彩。婉娈苍梧泉。昔者琅琊子。躬耕亦慨然。美人岂遐旷。之子乃前贤。良辰在何许。白日屡颓迁。道心固微密。神用无留连。舒可弥宇
-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作品赏析【注释】:与上首《西江月》一样,这首词也是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
-
《出潼关渡河》 平源莽千里 ① ,到此忽嵯峨 ② 。 关险山争势,途危石坠窝 ③ 。 崤函罗半壁 ④ ,秦晋界长河 ⑤ 。 为趁斜阳渡 ⑥ ,高吟击楫歌 ⑦ 。 [注释] ①平原: 指关中平原。 ②嵯
-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
《兵乱后杂诗五首(其一、其四、其五)》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吕本中 晚逢戎马际, 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 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 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 同盟起义师 ① 。 万事多翻复 ② , 萧兰不辨真。 汝为误国贼, 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