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灵山的夜晚》经典散文全集
灵山的夜晚
这是初秋的一个夜晚。
是过去和未来的许许多多的初秋夜晚中很普通的一个夜晚。
天气渐渐起了凉意,没有月亮,傍晚的时候还下了点雨,平添了一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寂静清幽。
那时候,在灵山景区,我们从梵宫出来,坐着电瓶车,穿过斜风细雨,回到精舍,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事先并没有相约,也没有沟通,几分钟以后,我们不约而同地走出自己的宿舍。每一个都换上了为修禅准备的衣服,是棉麻质地的,深咖啡色的,有点像汉服,宽松柔软,朴素大方。穿上以后我照了照镜子,一下子看到了两个字:安静。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仅仅是换了一套衣服,你的心情就起了变化,你纷乱的情绪就平静下来了?
真的就是如此。
我没能有机会确定或确认一下,我们换上的这个服装它应该叫什么,禅服?修禅服?居士服?我也没有机会了解它到底有没有专设专用的名称。我只是在想,叫什么也许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换上这样的服装,就给我换上了完全不同的一种心境。
其实,在宿舍里穿上它的时候,我脑海里曾经掠过一丝疑虑,我不知道其他人,他们会穿吗?
结果,当我们在走廊里碰面的时候,发现每一个都穿上了。
我们共同的,觉得,应该换上。这是我们的内心,存有某种需求、存有某种念头。那是什么需求、什么念头呢?
一堂名曰“禅悦我心”晚间修禅课,就要在灵山精舍开始了。
这是我平生以来头一次有机会体验禅修课。在通往禅堂的过道上,我们不由自主地降低了语调,放慢了脚步,轻轻地,又很庄重,怀着敬畏的感情和求学的心愿,在门口排队,鱼贯而进,净手,再到堂内盘腿坐下。
已经有先到的人,在禅修开始之前,他们大多已经进入了一种境界,双手合十,双目微闭。还没有人指导或要求他们这么做,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似乎进入到这个地方,就身不由己地会产生一种自我要求。
一位年轻的相貌清秀的法师,给我们讲禅。也许我记不住他讲的那些内容,也许我不能完全理解或十分明白他讲的那些禅理,但是这一堂课,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印记在我的生命中了。
法师让我们做了三次功课。
第一次,法师让我们抄写心经。我抄了这么一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为没戴老花镜,我抄得很慢,抄得歪歪扭扭,就是在这个慢慢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心境愈加平和了。只是因为盘腿坐的原因,腰腿有些酸疼了。忽然就听到法师说,可以不用再继续盘腿,直接坐到凳子上,也可以继续盘腿坐。
这是方便法。盘腿打坐是方便,直接坐到凳子上也是方便。
接着就是第二次的功课。法师说,你们闭上眼睛,什么也不要想。
我们闭上眼睛,试图什么也不想,但是做不到。不仅做不到什么也不想,脑子里的东西反而比平时更多更乱,多得吓人,乱得出奇,乱七八糟的念想纷纷涌了出来。
我们向法师诉说自己的心很乱,静不下来,并且为此感到惭愧不安。法师却告诉我们说,这说明你们已经进步了,因为你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比起一些心乱而不知乱的人,你们已经开始靠近禅了。
第三次功课来了。法师说,你们仍然闭上眼睛,用心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我们又遵照着做了。这一次念头集中起来了,在几分钟里,除了偶尔走神一下,瞬间又回来了,回到南无观世音菩萨上来了。
那一刻间,一屋子的人,心意一致。
这是一种力量。
无形的,却有力,能够让人心安静下来的力量来之于禅。那么,禅又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人心。
是我们通过修禅这种方法,用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了。
我们这一些人当中,好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愿意在这个初秋的夜晚,来到灵山精舍的这个禅堂,在这里静静地打坐,什么也不想?
因为我们已经想得太多了。
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和获得的太多,我们的脑子里塞满了信息,我们的心里堵满了事情,还须臾离不开手机、电脑。
白天里,我们乘坐着提速又提速的高速列车,我们行进在一往无前的高速公路上,我们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的热烈的活动,我们走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喧闹的城市。
夜晚降临的时候,我们聚集在酒店饭馆,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干掉一瓶又一瓶的高度白酒,我们以最美好的胃口吃掉一盘又一盘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深夜了,我们还在引吭高歌,声嘶力竭,灯红酒绿……
我们在高节奏超负荷的旋转人生中已经转晕了头脑,转迷了方向。
所幸的是,虽然我们晕了,虽然我们迷了,但是我们还保持着最后的一点清醒,我们还留有最后的一点疑问,这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终极生活吗?
就像法师说的,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们的意识,我们已经进步了。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我们也已经意识到我们的节奏,意识到我们的失态,意识到我们在哪里出了一些问题。
于是,我们来到了灵山。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从青铜大佛,从九龙灌浴,从梵宫,从精舍,从灵山的每一处,渐渐地升腾起两个字:静和净。
这两个普普通通的汉字,是我们这个时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渴望最需要的两个字。
我们站在灵山的任何一个地方,放眼望去,无论是看到大佛,还是看到千树万花,无论是看到梵宫,还是看到连绵山峦,我们看到的都是静和净。因为它们早已经弥漫在灵山的每一处丛林,每一块砖石,它们渗透了灵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
于是,我们的身心,就被静和净浸染了,包裹了,融化了。
于是,我们忽然明白了,我们到灵山来干什么。
“万籁无声添佛像,一尘不染证禅心。”
这是我在灵山梵宫的妙行堂抄录下来的。
在灵山,将这一个普通的夜晚,变得那么不普通,将这一个每天都有的平常夜晚,变得特殊而又难忘。
夜渐渐地深了,且让我们既怀着满满的敬畏之心,又放空心里的一切。睡觉去吧,明天一早,我们将要参加另一次体验:过堂。
那必将是又一次的学习,又一次的历练,又一次的洗涤。
-
【名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语出《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精辟论述。意思是说诗可以培养人的联想能力,可以用来观察万物,可以团结人,可以用来谴责不合义理的事。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常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
-
【生卒】:1844—1900【介绍】: 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哲学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的主要著
-
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杂重。清晖映竹日,翠色明云松。蹈海寄遐想,还山迷旧踪。徒然迫晚暮,未果谐心胸。结桂空伫立,折麻恨莫从。思君达永夜,长乐闻疏钟。
-
【原题】:白云先生鲁叶殿丞交之父有隐节其居徽考秘则镑为魏高士守一庵高士上皇所宾礼庵亦赐地也高士亡矣而白云之后至食不给过之慨然为赋此篇
-
又是萧瑟秋风,又是满地黄叶。这条静悄悄的林荫路,依然使人想起幽谧的梦境…… 到三角街心花园了。一片空旷,没有你的身影。听人说,你已经回来了,怎么看不见呢?…… 从幼年起,诗魂就在胸中燃烧 我们都体验过
-
蝜蝂是一种喜欢背东西的小虫,看见东西就喜欢捡起来背着,直到被压得爬不起来。有人因为可怜它而替它拿掉,它却一如既往地捡东西背,最终逃不掉累死的命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考必背古诗词48首关,内容包括把中考必背48首古诗词分类成春夏秋冬,2015中考必考的48首古诗是哪48首,初中必背48首古诗的诗名。中考必背古诗词48首 【七上9首】 1. 观沧海 曹操 (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刘禹锡的诗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意思:在古代,王侯贵族的宅邸前的燕子,现在飞入了普通百姓家。 上一句:无 下一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意思】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此联的意思是:从前在王导、谢安等豪门厅堂前飞来飞去 的燕子,如今却飞进普通人家里垒起窝来了。后用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