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老人、冬瓜及沙耆故事》丹虹散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老人、冬瓜及沙耆故事》丹虹散文赏析

周日,去了鄞州的塘溪。在朋友引领下,走访了沙耆故居。

一幢经典的老房子。院落,廊檐,木柱子,及其细细节节处的雕刻,显示出这是户殷实的人家。与坐落在沙村山坡上的寻常旧宅相比,这幢两层木结构楼屋,有着独特的奢华感。不仅是形式上的,更多源自于屋子深处透出的一种精神气息,一种苍凉的不屈与高傲。

楼上楼下的墙壁上,到处残留着主人斑驳的真迹,字和画。字有中文和法文,颠狂,错乱,大多无法理喻。但有几句话分外的清晰:“我是省主席”“我是上帝领袖的上帝”“谁是我最最亲的……”画半抽象,都是些奔马和裸女。大门进来的院墙中央,一匹红色颜料画成的马,虽经无情洗刷,却仍呈现着桀骜不驯的奔腾之势。

涂鸦者是沙耆,一个世俗所谓的疯子。他曾与毕加索等名家并列参加世界级画展,如今被誉为东方梵高的人。

确实,他与梵高的命运有着太多的相似。穷困潦倒的生存境遇,精神病的痛苦折磨,对艺术的执迷追求。梵高生前仅卖出过一幅画,价值区区几美元。而现在,他一幅作品标价就二三千万美元。沙耆同样被漠视。不过是一个能画画的疯子,他的画,村民随便可得,然后随时随地丢弃。直到风烛残年,沙耆的画才如同出土文物般的变得珍稀。然而,这一切已经与他无关。

从故居出来,是一条小弄。那古朴的石板路,沙耆几十年如一日的踏过。墙上也留着他的墨迹,狂野中,可感觉到某种情绪的发泄。我不禁无比的沉重与困惑。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人类的荒谬有時竟会如此的相同。

小弄墙头蔓延的绿荫中,挂下两条带黄色花蒂的丝瓜。心想,这些美丽的乡间风物小景,也许曾经都入过沙耆的画。我抬头伸手触摸的一刻,被同行者拍摄下来了。

小丝瓜有什么好照的,还不如去拍我的大冬瓜。一位老农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看到我们在拍他院子墙头的小丝瓜,直率地说。随着老人的热情,我们弯进了他的院子,就在沙耆故居的隔壁。

乡村农家不设防,门就这样敞开着。屋里很简朴,只有水泥地上的那只硕大冬瓜显赫着。起码有八十多斤重!惊叹中,大家把它扛出屋外。

拍完照,与老人闲扯。得知他八十岁,身体康健,每天一早就去山上忙活。耕作是老人一生的状态,习惯了。有事做有寄托,感觉才踏实。日长夜大的冬瓜就是他的希望。

大冬瓜吃不了,腌着,留一些种籽。老人不卖,他说能值几个钱。沙耆的画不藏好,实在傻,没财运啊!沙耆一直说,他画会发财的,很快就会发财。可谁相信疯子的话。

老人的感慨,一下子滑入今天来访的主题。那些原汁原味、散落在乡邻间的沙耆故事,听来是那样的纯粹、真切而形象。

沙耆魁梧,走路如风,脚步迈得大而有力。知道他画画,出过国,但那年头画有什么用?大家不稀罕。看重的只有沙耆自己。每当村里红白喜事,他来喝酒,总会送上礼。他的礼就是画。可谁能掂量出他情之深礼之重?

老人说,沙耆画马随势。从马头开始到落脚,一笔画成。可怜的是,他缺少纸,常常捡废纸画。

沙耆平时不伤人,但有一次动武了。他没材料画画,到村里的学校去讨。人家不给,他强要。好像冲突就是这样起因的。那是一个画画天才对画画渴望到了极点的举动,是一个艺术家艺术理想长期压抑无法实现的狂躁。然而,没人理解,被当作疯症。

也许,沙耆真绝望了。他把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获得的两枚金质奖章扔出窗外。老人给他们娘儿俩送柴来,捡到。看是外国的东西,就交还给沙耆母亲。听说这两枚奖章,后来国家收藏了,陈列在博物馆里。

对境遇的发泄是一时,沙耆的画笔始终没有颓废。

母亲在家纺纱织布。沙耆把布剪成一块一块,然后拿到溪坑浸湿,涂上肥皂,当作画布。母亲心痛,埋怨他。而沙耆说,布画上我的画,就值钱了。母亲哪会相信,面对有病的儿子,只是无奈。因为画画,才能让他满足。

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布是卖不出去了,村民们用来做上山砍柴袜。高端的艺术就这样被无知践踏了。

直到沙耆画在海峡两岸各大城市展出,直到有人漂洋过海来小村收购他的画作,直到识货者花重金把他老屋里的裸女画连同板壁都搬了去,这里的人才醒悟。原来,疯子的疯言疯语是真的。他一直说自己的画值钱,他一直说自己很快会发财的。果然。

沙耆写在墙上的话,看似癫狂,其实有道理。

“我是省主席”。凭他早年参加进步运动的资历,凭他辉煌的艺术成就,如果没当省主席,做个省美协主席,我想总可以。

“我是上帝领袖的上帝”。沙耆孤独。而进入艺术天地,他就成了上帝,上帝领袖,甚至是上帝领袖的上帝。他主宰一切,自由挥洒,在自我意境的大千世界中。即便动乱岁月,欧洲带来的画作被付之一炬,他还是在自己房间,画满形形色色的裸女。前来抄家的人目瞪口呆。我是上帝,你奈何?

“谁是我最最亲的……”。沙耆很明白。他的诘问,是内心绝望的呼喊。妻子是一生的等待。离婚了,他依然天天到村口盼望。裸女与奔马,交织着对妻子刻骨的爱与恨。

沙耆是癫狂的,又是清醒的;是纷乱的,又是专一的。天才与疯子大概都如此。有时,所谓常人才昏庸。如一旁老人所言,说沙耆疯子,我们才是疯子。这样好的画居然不要。

猜你喜欢
  • 《梅花绽放的时候》王常玉散文赏析

    梅花因在农历腊月春节前后开花,故古人把她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过去有一副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杏李春风一家”,其中的

  • 泰戈尔《脚走出来的路》原文

    脚走出来的路 ◆ 泰戈尔 一 这是一条脚走出来的路。 它从树林里出来的,奔向田地;从田野走向河岸,来到渡口附近的一棵榕树下

  • 一忍再忍的林冲

    一忍再忍的林冲一部《水浒传》,使林冲成了中国人近乎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逼上梁山这句成语,真正是由林冲引发而起。一个人能引出一条成语

  • 《窗下》鉴赏

    作者: 冯健男

  • 《何子楚为范明伦赋九疑石石吾不及见也读诗可赏析》

    【原题】:何子楚为范明伦赋九疑石石吾不及见也读诗可以知其巑岏秀峙之状吾累卞峰石为小寒林兴寄不浅用其韵并及之

  • 包佶《再过金陵》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金陵怀古是唐诗中的流行题材,许多诗人都作过类似题目,包佶这首诗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起句先写怀古,一笔概括了南朝三百年的兴亡史

  • 四年级下册2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四年级下册2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23课的教案附答案,四年级第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2.从京口到南京也只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 登岳阳楼 》。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 【全诗】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

  • 林稹《七绝·冷泉亭》千家诗赏析

    诗人以冷泉为喻,慨叹善始善终的不易,表达了诗人对持守节操者的赞赏,对当时污浊不堪社会的不满。

  • 苏轼《岐亭五首》全诗鉴赏

    昨日云阴重,东风融雪汁。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抚掌动邻里,遶村捉鹅鸭。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幂。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须臾我径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