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生态文明建设卷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生态文明建设卷

【360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生态文明建设卷

(马建堂总主编,张孝德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2.4万字,2018年3月第1版)

△共9个部分:①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④“五位一体”战略统领未来;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⑥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⑦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体系保护生态环境;⑧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机制创新;⑨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引领者。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一个从哲学到经济、从文化到文明、从战略到制度的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系统体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方面,我们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田为土,山为金,树草为木,湖为水,天为火。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这个老百姓能听得懂的思想,就是简称“两山理论”的绿色经济思想。同时,又以经济学语言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理论。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楚辞•远游有“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一句,东汉王逸注曰:“扫除雾霾与尘埃也”。这可能是“雾霾”一词最早的出处了。不幸,雾霾穿越千年,成为现在的一大灾害。

猜你喜欢
  • 典故“马上得天下”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汉书陆贾传》亦载,文同。 释义用法 陆贾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为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秋冬”类的诗句。 秋宵的月色胜过春天的花月夜,试看辽阔霜天,秋高气爽

  • 杜牧《奉陵宫人》全诗赏析

    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 “庄子不葬”注释、译文和感悟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

  • 欧阳修《食糟民》全诗鉴赏

    田家种糯官酿酒,椎利秋毫升与斗。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酒醅瀺灂如沸汤,东风来吹酒瓮香。累累罂与瓶,惟恐不得尝。官沽味醲村酒薄,日饮官酒诚可乐。不见甲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

  • 楚辞·九叹

    《九叹》者,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西汉刘向,字子政,即最初楚辞辑录者)之所作也。向以博古敏达,典校经书,辩章旧文,追念屈原忠信之节,故作《九叹》。叹者,伤也,息也。言屈原放在山泽,犹伤念君,叹

  • 《回家上坟》赵万里散文赏析

    大年初二,我和父亲回老家上坟。老家是个很大的村庄,记忆中很早就铺上了油漆面公路,进村的道路一直很畅,唯一能阻挠车辆行进的就是每年的

  • 古诗词《西江月》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题情 有恨不随流水,闲愁怪逐飞花。梦魂无日不天涯,醒处孤灯残夜。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重重叠叠剩还他,都在淋漓罗帕。 这首词的内容,本是前人说过一千、道过一万的,可读来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奥妙

  • 苏轼《答李端叔书》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轼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