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西江月》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题情
有恨不随流水,闲愁怪逐飞花。梦魂无日不天涯,醒处孤灯残夜。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重重叠叠剩还他,都在淋漓罗帕。
这首词的内容,本是前人说过一千、道过一万的,可读来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奥妙何在?一是构思别致,化腐朽为神奇;二是句法、节奏独特。
先说第一点:构思。借流水来写愁恨,词中屡见不鲜,也不乏佳句,如南唐冯延巳三台令:“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上举诸例,立意都是说愁恨如流水之长。可本词开篇却说“有恨”偏“不随流水”而去,老是缠着自己,岂不可恼?见飞花而生愁,也是词中“常情”。而且一般都是顺着飞花惹起愁恨这种情感的生成过程着笔,如“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自在飞花轻胜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而本词却说“闲愁”有意去“逐飞花”,由被动的引发变成主动的“追求”。该随流水而去的“恨”偏不流去,不该来的“闲愁”却逐飞花而来,岂不可“怪”?寻常之情、寻常之景,经词人巧妙的剪辑组合,即别开生面,成功地烘托出抒情主体那无可奈何的心态!这两句把静态的愁恨写得富有动感,富有生气,所以为佳。
哪来这许多“闲愁”呢?原来是朝思暮想那“天涯人”。她(抒情主人公)无日不做梦,每梦都是魂绕天涯、寻郎去处。而醒来则是“孤灯残夜”,独自悲伤。“孤灯残夜”四字,烘托环境氛围的寂寞凄凉,犹如白居易上阳人之“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回想往日红烛高悬、相对坐调笙的幸福,如今却是孤灯残照,那孤独寂寞的况味可不言而自明。
孤独苦闷诚可理解,但何以如此执着,乃至日日梦想那天涯人呢?原来,“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通常写情,往往借助外在物象。其实,真挚、深沉、郁结的情思喷薄而出,有时是并不需要假托于外在物象的。诚如清朱彝尊所说:“情之挚者,诗未有不工者也。”(曝书亭集卷三七钱舍人诗序)
“空自”一辞逗出下文,因断肠人在天涯,不能团聚,共话恩爱,或昵昵耳语,或依偎共剪西窗烛,于是女主人公惟有终日以忧伤的泪水来倾泄对“他”的“销骨”情思。高濂不愧为戏剧家,借一块罗帕作“道具”,写尽了抒情主人公“重重叠叠”的爱与愁,正象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借一把“桃花扇”,说尽社会的兴亡盛衰,道尽人生的悲欢离合。
次说第二点:句法。西江月词调主要由六字句、七字句错综组成。六字句一般节奏是二二二式、七字句是上四下三或二二三式。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节奏舒缓悠扬,恰与词人悠闲自得地欣赏月夜田园之景的心境相适应。而本词句式则是上二下四,或上二下五:“有恨——不随流水,闲愁——怪逐飞花。梦魂——无日不天涯,醒处——孤灯残夜”(下片同),节奏显得大起大落。起落不平而又复叠的句式、节奏,倍极吞吐之妙,与抒情主体那种“重重叠叠”的愁恨心境相配合,可谓声情并茂!
-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①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②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作品赏析①未:一作“不”。②槐:一作“窗”。声:一作“深”。
-
天净沙·离愁 李致远 敲风修竹珊珊, 润花小雨斑斑, 有恨心情懒懒。 一声长叹, 临鸾不画眉弯。
-
一题作除夜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
-
製香可分为搓香、淋香和搾香三种製法。在完成这些程序后,便可将神香加工及包装,再作出售了 。 1.淋香 淋香这种製法,一般是由男工负责的。这是因为淋香的工序,所需要的劳动力较大,以及男性可赤膊工作及蓄短
-
【作文题目】 (一)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二) 根据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苏轼·上梅直讲书 某官执
-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古从军行朝代:唐代作者: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
-
孟子曰:“无为 ① 其所不为,无欲 ② 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十七) 注释 ①为:做。②欲:要。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如果能不做他不应该做的事、不要他不应该要的东西,能做到那
-
古文·石钟山记 苏轼《水经》云: 彭蠡之口(1
-
扰扰万类殊,可憎非一族。甚哉蚊之微,岂足污简牍。乾坤量广大,善恶皆含育。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黩。禹鼎象神奸,蛟龙远潜伏。周公驱猛兽,人始居川陆。尔来千百年,天地得清肃。大患已云除,细微遗不录。蝇虻蚤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