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穿走在红土上》鉴赏
作者: 任光文淑慧
田一文
一阵急骤的雨落下了,落在燥阳晒红的地上,地上散发着蒸人的热气。然而,有凉沁沁的风吹着,热气很快就消散了。
雨继续降落下来,雨水溶化着干燥而龟裂的泥土。泥土同旅人们的脚板上的污泥渗和着,雨水又流成沟儿把泥土调匀着,沟里,旅人们的脚又在搅动着,于是,泥土的原来那种耀眼的红色,便成为棕红了。
雨点子密密地打在我背后。背象块吸铁磁吸着了背心,接着,湿答答的衬衫,紧紧贴在背上了。雨底凉意,透不过燃烧的胸膛,胸膛,在燃烧着呀。
南方,是燃烧着热情的火焰的地方。
当温柔的黎明穿过了黑暗出现的时候,我们就穿走在这南中国底红土上了。我们以沉重的脚步,惊止了草间昆虫们的声息。那时,太阳晒黑着我们的皮肤,海蓝的天悠闲的飞走着白云,桦树把浓荫投在地上,榕树们正垂着美丽的长须,庄稼是金黄的,稻底饱满的颗粒,压弯了细长的稻杆子,原野是那样丰满,是那样的一片“百谷般的土地”。
我们呼吸着从原野发出的健康的气息。
原野,是曾经失去的。
我们穿走在我们底原野里。我们看见一些农民背着枪,站立在山岗子上面向我们要着路条;我们底农民游击队员,守在我们底原野。
我们都是原野的儿子。
我们冒着密密的雨点,在雨水泥泞的山道上,我们跋涉着,我们底身子浴在雨中,我们底心却在燃烧着。
南方,燃烧着热情的火焰。
南国人民的胸间,燃烧着热情的火焰。
我们穿走在已经成为棕红色的大地上,我们底心中也燃烧着热情的火焰。
1939年,9月。
抗日战争初期,作者曾以一名文化战士的身份,亲临鄂中前线,穿走在收复的土地上,接触到战斗的人民群众,从中找到了自身和人民群众爱国激情的交汇点,并把这种激情熔铸在自己的创作之中。我穿走在红土上,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诗。全篇分三个章节,红土为主线,通过红土上的不同场景,表达了包括人民群众在内的抒情主体,对红土的深厚感情。
作者抒发感情,不是直接的宣泄,而是选取凝聚着主体感受的景象,用白描的笔法勾画出来,看似平淡,但在你仔细体味的时候,便会感到一种有似熔岩在地下奔突的力量。
第一章节,写冒雨在红土上跋涉的景象。脚和雨水、泥土搅和一起,湿透的衬衫贴在身上。这艰难的征途,反衬出旅人燃烧的胸膛。胸膛何以在燃烧?因为在南方,在这红土地上,燃烧着热情的火焰。在这里,作者笔下的红土,便有了双重的寓意。一是为了这红土地,而怀着一腔热血,不惜艰难险阻;二是这红土地,象燃烧的火焰,风吹不熄,雨浇不灭。这正是红土地的儿女们不甘屈辱不可征服的性格。
第二章节,写黎明中和放晴后的红土地。作者以朴实而又饱和爱心的笔触,描绘了丰饶美丽的原野。在富有田园牧歌的情调中,作者没有使人们忘记:“原野,是曾经失去的。”从而在感情上造成强烈的反差,使人在心理上发生震颤。这红色原野,当它属于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能深深体会到它在自己生命中的价值,一旦失而复得,这种感受会变得异常强烈。
正是出于这种心情,在第三章节中,抒情主体对于武装的农民称作“我们底(的)”,显出特有的亲切和自豪。“我们都是原野的儿子。”是整个诗篇的主旋律,深挚而凝重,它道出了“我”或是“我们”与“农民游击队员”和这红土,和这原野的亲缘关系。这红土,这原野,养育了我们,使我们赖以生存,赖以栖息,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消解的情结。这就是“我们”和“南国人民”之所以生存、战斗,在风雨泥泞中跋涉不息,在胸间燃烧着火焰的原因。这不仅揭示了抒情主题,也呼应了首章。
-
此为感旧词。作者词中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悲凉的伤时感逝情怀和身世之慨。词的上片写当年斗鸡池边征歌逐舞、饮酒赋诗的盛况。首两句写昼夜相继的游赏欢宴。酒阑之后,兴犹未尽,还歌女的纨扇上题遍绮丽的新诗,可以想见词人的情意气。这两句用淡墨浅染
-
明·浮白斋主人 朱古民文学善谑 2 ,一日在汤生斋中,汤曰:“汝素多知术 3 ,假如今坐室中,能诱我出户外立乎?”朱曰:“户外风寒,汝必不肯出;倘先立户外,我则以室中受用诱汝,汝必从矣。”汤信之,便出
-
作者: 黄苗子 【原文】: 一、我已经同几位来往较多
-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
在春天,一个异常阴暗的春天,雨是好容易住了,但是看光景,也许要不了一会儿就又会滴落下来吧。 一整个春天几乎就是这样阴沉地过去了。 我是一整个春天连一朵花儿或是一根青草都没有看见过的;我想我底话一些也不
-
此词描写暮春季节,深闺思远的心情。上片以景衬情。杏花飘落,如疏雨洒在湖边的长堤上,散发着芳香。“高楼帘幕垂”,明写景物,暗写人物的思想、神态和感情。下片以联想古诗词的意境,写思妇的春愁。全词含蓄蕴藉,清新婉约。
-
爱蜀蘄舒嘉代富,新登高棣桂常芳。
-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①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①西岭:指岷山,在成都之西,巅峰积雪长年不化。 【赏析】 广德二年(764)春,杜甫闻知其
-
【名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注释与译文]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它既不因为唐尧这样的圣人而存在,也不因为夏桀这样的暴君而消失。作者反对“天命观”,指出自然界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
-
巫山小摇落,碧色见松林。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层轩俯江壁,要路亦高深。朱绂犹纱帽,新诗近玉琴。功名不早立,衰病谢知音。哀世非王粲,终然学越吟。懒心似江水,日夜向沧洲。不道含香贱,其如镊白休。经过调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