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主义作品分析
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一种反理性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柏格森*。他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直觉才能认识事物的真象。直觉是一种超出正常的感性、理性之外的内心体验。柏格森所说的直觉过程,不仅不依赖于人类理智的形式和方法,也不依赖于实践的过程,甚至直觉的主体和对象也不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客观对象。他认为,一切理智的认识都“意味着我们迂回于对象的外围”,“停留于相对的领域”,即理智的认识只可及于现象,只可及于不真实的存在的东西;直觉则不停留于这种相对的领域,而“达到了绝对的领域”。所谓绝对的领域,也就是他的所谓“运动变化”、“绵延”、“生命冲动”的领域,“实在”的领域。他认为,直觉“能够朝向事物的内在生命的真实的运动”。柏格森认为,感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智形式只是“观察点”、“符号”,利用它们根本达不到对实在的认识。为了认识实在,只能直觉。为了进行直觉,需要一种意志的努力,必须使人的心灵“违背自身,必须一反它平常在思想时所习惯的方向”。这种努力只有那些能“超越人类条件”的人,即天才人物才能做到。理智的认识以及以理智的认识为基础的科学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而柏格森却认为,直觉的认识排斥实际利益以及一切实际的目的。这样看来,他的直觉好象没有任何目的,只是为直觉而直觉。其实并非如此。他说“哲学的职责必须是摆脱那种完全是理智的东西的形式和习惯,必须积极地研究和考察活的东西,而不顾及实际的使用,它的特殊对象就是慎思明辩……。”这就是说,为了进行直觉,必须对于直觉本身以外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必须脱离现实生活而龟缩到那种神秘的“绵延”、“实在”中去。这样一来“它就可以无限地扩大其研究领域”超出现实世界的广阔领域。这个广阔领域是什么呢?除了彼岸世界,别无其他。可见,直觉并不是没有目的,而是为了引诱人们去追求彼岸世界,从而达到彼岸世界的目的。这个彼岸世界不是别的,就是上帝。因此,按照直觉主义者的观点,直觉就是创造,直觉的境界就是与上帝合而为一的境界。
柏格森哲学对现代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特别是哲学和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
【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注释与译文]景行,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象山一样
-
刘时中众生灵,遭魔障,正值着时岁饥荒。谢恩光拯济皆无恙,编作本词儿唱。[滚绣球]去年
-
【注释】:(雷总戎尝骑千里马,风掣其衣,仅存襟背,又云赵总戎亦然,故三章云)
-
南阳本佳处,偶得作守臣。地与汝填近,古来风化纯。当官一无术,易易复循循。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此外更何事,优游款嘉宾。时得一笑会,恨无千日醇。客有多闻者,密法为我陈。自言此灵物,尽心妙始臻。非徒水泉
-
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2] (《诸葛亮集》、《水经注》) 校注 [1]八阵图:古代作战时的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关于诸葛亮《八阵图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聚会名句,内容包括关于聚会的诗句,描写聚会诗句,关于相聚的诗句。减字木兰花 沈瀛或行或止。难得人间相聚喜。一日分风。千里如何信息通。再倾寿酒。五福从来先说寿。其次云何。直至三公未足多。鹊桥仙 郭应祥六
-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
原题:用辛稼轩陈同甫倡和韵,送王正子之襄阳,明春归广陵,并嘱其一示何生龙若(何名铁)
-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
宋·苏轼1吾文如万斛泉源2,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3,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