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说》原文|翻译|赏析
宋·苏轼1
吾文如万斛泉源2,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3,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有苏东坡集等。2斛(hu):古量器名,十斗为一斛。3汩汩(gu gu):波浪声。
【析点】 本文是苏轼对自己文章风格的自我告白。也反映了他对文章写作的心得。
创作乃有感而发,但这种感触还要求积累深厚,不能自己,才具有喷薄的力量。因而,苏轼论文,开篇即提出“如万斛泉源”,这就是说胸中必须有所蓄积。这里不仅包含学问、才华、阅历、识见,还要有卓越的创作才能,所以,才会“不择地而出”。唐宋古文讲究“气盛言宜”。而气盛是长期积累修养的结果,所以必求一吐为快,如江水由高峡奔向平野,有一日千里之势。一方面是文势的“直”,另一方面又是文笔的“曲”,不必强执一端,这是苏轼讲究自然变化的目的,所以“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东坡在答谢民师书里也说,文章须“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一切都应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变化多姿,“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个“行”与“止”的观点,是苏轼一再强调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意而言,意尽言止。应该说,这是写文章的较高的境界,也就是苏轼所论意能称物,辞能达意的境界,能进入这一境界,“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篇文章通篇以水流为喻,淋漓酣畅,一泻千里,充分显示了苏轼文章的风格。
-
【名句】和丸教子 ① ,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 ② ,老莱子之孝。 【注释】①和丸教子:唐柳仲郢的母亲为使儿子成材,制作熊胆丸让他夜里咀咽以提神。②戏彩娱亲:春秋时老莱子年近七十,父母健在,他常穿五彩衣
-
《尊师重法,弃俗从道。》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三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三年级必背古诗二十首,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大全。《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出处】唐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意思】虽是相隔千里,又有何妨?崔少府的 才德象兰杜一样,其芳香到处可闻。比喻别致,耐人回味,诗人与友人 的情意
-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
-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辞别诗,通过描绘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典源出处 《国语鲁语下》: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友,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 昔禹致群神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南宋代古诗词大全,内容包括小学古代诗歌大全,小学爱国古诗词大全,小学江南的古诗。《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