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牧神的午后》作品分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牧神的午后》作品分析

法国象征诗派名将马拉梅*的代表作。这是一首由110行构成的“亚历山大体”(每行12个音节,每两行用一韵)诗。1876年问世。

诗的大意是:一个炎夏的午后,在西西里岛的海岸边有一个牧神,突然感觉到芦苇丛中有正在沐浴的仙女的玫瑰色肉体在闪闪浮动。他窥视着这群仙女。他的目光仿佛射伤了她们,仙女竟悄悄地在水中消逝了。只在岸上仍有一对互相拥抱的仙女留在那里。美丽的仙女,引起牧神的爱慕。他走上前去搂住她们,但一只胳膊因过度兴奋而稍稍放松,这两个仙女转瞬间便乘机逃走。这时,牧神不知自己是在幻境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竟吹起了芦笛抒发起自己无尽的欢乐,当然其中也不无迷惘之情。吹着,吹着,他自己似乎已进入梦乡,在梦中他又看见了那些美丽的仙女。这梦境使他陶醉了……。

马拉梅认为,艺术最高境界的美是梦境。牧神的午后是他这一艺术主张的实践。全诗自始至终迷漫着一种似梦非梦的奇妙的气氛。长诗也使用了他的“类推法”*。诗中的形象一个接一个地从阴影中涌现,给人以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印象。与他1869年创作的埃洛狄亚德片断相比,牧神的午后显示了一种异样的风格:这里,难以满足的欲望代替了被否定的欲望,热烈的情景代替了冰冷的形象,求生的乐趣代替了为死的苦行,明确的追求,代替了无目的的期待,显示了牧神的午后在马拉梅诗作中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名言: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注释: 强(qiang): 迫使, 勉强。蔽: 不明之处。 句意: 善于进行启发教育的人, 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状况而逐渐使之通晓, 切勿勉

  • 中国边疆学概论

    【3033】中国边疆学概论(郑汕著,云南人民出版社,58万字,2012年6月第1版,75元)△全书共九章:绪论;筹边观;疆域;边界;周边关系;边

  • 国学名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出处和解释

    【名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语出唐代李白《梁园吟》诗。像谢安那样,一旦得到机会,实现自己的济世夙愿就不算晚。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期望和自信心。东山高卧:是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年少成

  • “混蛋加三级”的意思,出处,故事

    从清末开始,中国社会上流传起一句“混蛋加三级”的骂人话。这句话起源于清末一道名叫“总理衙门”的菜,这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钱恂创制的。 清末外交工作全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处理,它的权力很大,常和外国人打

  •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庾信·《哀江南赋》序》鉴赏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庾信·《哀江南赋》序

  • 《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赏析》

    这首词是写江行采石所见所感的,虽自称“戏作”,其实寄慨遥深。   上片写江行所见。“千丈悬崖”,言采石江岸高峻陡峭;“削翠”,言江岸壁立如削,却草木葱茏。如果说“千丈”句写江岸,而“一川”句则写江水。廖世美《好事近》词说:“落日水镕金。

  • 七下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下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七年级的古诗10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所有的古诗名字,七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魏武过曹娥碑下》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魏武过曹娥碑下》原文鉴赏

  • 范仲淹《寄西湖林处士》全诗鉴赏

    萧索绕家云,清歌独隐沦。巢由不愿仕,尧舜岂遗人。一水无涯静,群峰满眼春。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

  • 左传全集《曹刿论战》原文赏析与注解

    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 【题解】 无疑,曹刿是本文的主角,鲁庄公只是作为配角出现在文中。和鲁庄公相比,曹刿的谋略处处技高一筹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