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魏武过曹娥碑下》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魏武过曹娥碑下原文鉴赏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1,杨修从2,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3。魏武谓修曰: “解不?”答曰: “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4。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注释】 1魏武:即曹操,已见前注。曹娥:东汉女子。其父能拉善唱,为巫祝,在江中淹死。曹娥仅十四岁,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十七天后也投江而死。人们感其诚孝,为其立碑,蔡邕手书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2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其家四世三公,甚有名望。曾任曹操主簿,为其所杀。3臼(jijiu):舂的臼。,一种细碎而带辣味的腌菜。4辞:唐写本世说新语用“辤”,为“辞”的异体字。
【今译】 有一次,曹操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从在后面,看到石碑的后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曹操便对杨修说:“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一直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就叫杨修单独记下自己理解的意思,杨修这样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拼成字是个‘绝’;幼妇,是少女,拼成字是个‘妙’;外孙,是女儿的孩子,拼成字是个‘好’;齑臼,是接受辛辣之味的,拼成字是个‘辞’。这八个字所说的是‘绝妙好辞’。”曹操也记下了自己所理解的意思,(一对照)和杨修理解的正好相同,便叹息说:“我的才能赶不上你,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
【总案】 杨修以才思敏捷著称,类似本篇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还有数则,开始曹操还较为欣赏,但久而久之,便渐生忌恨,再加上他和曹植关系很好,曹植失宠后,曹操虑有后患,便在临死前一年杀掉了他。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而从曹操的角度讲,他的残贤害善,使得不少士人或远投吴、蜀、或留在中原不出山,为什么诸葛亮宁肯躬耕垄亩,而不投曹操,其原因正在于此。曹操至死不能统一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
良玉表贞度,丽藻颇为工。名列金闺籍,心与素士同。日晏下朝来,车马自生风。清宵有佳兴,皓月直南宫。矫翮方上征,顾我邈忡忡。岂不愿攀举,执事府庭中。智乖时亦蹇,才大命有通。还当以道推,解组守蒿蓬。
-
〔明〕陈继儒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花得阳气及水色,大是秾华。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予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
-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注】总是因为浮云能遮蔽太阳, 看不见京城长安使人发愁。【鉴赏1】 凤凰台: 在今南京城内
-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
西邻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朴 ① ,一子敏 ② ,一子矇 ③ ,一子偻 ④ ,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 ⑤ ,矇者卜 ⑥ ,偻者绩 ⑦ ,跛者纺 ⑧ ,五子者皆不患 ⑨ 于衣食焉。 ——《泾野集》 【注
-
朱兰兰电话是我爸打来的,一听,我吓了一跳。“我快,快死了,你能来看看我吗?”那一刻,我脑子好像空了,反应不过来,但接着,便是气恼。
-
【4308】格局:领导的修为(精装典藏版)(高岩著,时事出版社,18万字,2018年3月第1版,40元)4部分14章:1.第一个修炼:从大格局上出发
-
辛弃疾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只为天姿冷澹,被西风酝酿,彻骨香
-
谢家村,赏芳春,疑怪他桃花冷笑人。着谁传芳信,强题诗也断魂。花阴下等待无人问,则听得黄犬吠柴门。
-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行者姓席,其人不详。诗云“轻寒静暮蝉”,“停车对空渚”,可知这次送别时间是初秋的一个傍晚,地点是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