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王国》鉴赏
作者: 张俊山
屠格涅夫
呵,蔚蓝的王国!蓝色,光明,青春和幸福的王国啊!我在梦中看见了你……。
我们几个入乘着装饰华丽的小舟。一张白帆象鹅的胸脯,飘扬在随风招展的桅头旗下边。
我不知道我的同伴是些什么人;但我浑身都感觉得到,他们全都象我一样,是这样年青、快活,和幸福!
不错,我并没有看到他们。我眺望四周,一片茫无边际的蔚蓝的海,无数波浪闪耀着金鳞;头上,也是这样茫无边际,这样蔚蓝的海——在那儿,温柔的太阳在运行着,宛然在微笑!
忽然,不知从哪个人嘴里,吐出了一些话语,一些充满灵感力量,极其美妙的诗句……仿佛天空也在对它们呼应——而且,周围的海,也若有同感地在颤鸣……随后又开始了幸福的寂静。
我们快速的小舟,随着温柔的波浪,轻轻地起伏。没有风推动它,是我们欢腾跃动的心引导它前进。我们想要到什么地方,它便象一个活的东西那样,驯服地急速奔向什么地方。
我们来到群岛,一群半透明的仙岛,各种宝石、水晶和碧玉放射着光彩。从突起的岸边,飘来令人心碎的芬芳;一些岛屿上,白蔷薇和铃兰的落英,雨也似地飘洒在我们身上。从另一些岛屿上,突然飞起了许多彩虹色的长翼鸟。
鸟儿在我们头上盘旋,铃兰和蔷薇消失在流过我们小舟两侧的珍珠般的浪花里。
跟着花儿,跟着鸟儿飞来的还有美妙悦耳的声音……。这里边好象有女人的声音……。于是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高扬的帆,船尾水流的潺潺声——一切都象在诉说爱情,诉说着幸福的爱情!
但是她,我们每个人都钟爱的那个人,在那儿……在近旁,却看不见。再过一瞬间——瞧吧,她的眼睛闪烁着光辉,她的脸庞将露出微笑……。她的手将拉起你的手——并且把你引到千古不灭的乐土中去!
呵,蔚蓝的王国!我在梦中看见了你……。
一八七八年六月 (黄伟经 译)
这“梦中”的“蔚蓝的王国”,该不是诗人心中的故乡风景?
诗人长期侨居异邦,他对祖国的思念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梦中”他又回到了那块美丽的国土,青年时期在那里度过的欢快日子复又映现于脑际。
“蔚蓝的王国”,这是一个多么生动、和美的画面!自然,明净而温馨;人,正当青春少年,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憧憬。所以,当这群生气勃勃的青年投身于那“蓝色,光明,青春和幸福的王国”的时候,一个无比和谐的生活场景也即濡染上浓郁的诗情画意。
我们几个人乘着一叶装饰华丽的小舟。一张白帆象鹅的胸脯,飘扬在随风招展的桅头旗下边。
诗篇以乘舟畅游为主线,在动态描绘中使这个生活场景时时变幻,美丽的画面纷呈迭现,络绎奔赴。始而是“茫无边际的蔚蓝的海”上“无数波浪闪耀着金鳞”,天上“温柔的太阳在运行着,宛然在微笑”;继而,天空和大海又沉入“幸福的寂静”;当小舟在“温柔的波浪”上随人心意地急速航行之际,旁边又蓦地出现“一群半透明的仙岛”;人们正为缤纷落英和鸟语花香而心醉神迷,忽又听到那不曾露面的女人“美妙悦耳的声音”,“于是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高扬的帆,船尾水流的潺潺声——一切都象在诉说着爱情,诉说着幸福的爱情!“绝妙的是对于这个“在近旁,却看不见”的被“锤爱”者,诗人又推出了梦中的想象:
再过一瞬间——瞧吧,她的眼睛闪烁着光辉,她的脸庞将露出微笑……她的手将拉起你的手——并且把你引到千古不灭的乐土中去!
畅游,爱情,归于永恒的“乐土”!如此结尾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思,岂不就是乐章余韵袅袅的休止符!难怪诗人最后再次深情吟哦:“呵,蔚蓝的王国!我在梦中看见了你……”他对祖国、对故土的怀念是何等深切啊!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对中国的意义,内容包括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谈谈古典诗词对当代人或当代社会的意义,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我的理解是古典诗词是一种强大的抒情工具,这里的情不是儿女私情的小范围。而是作者深广的感触,情怀,思想,都通过这样短短的诗句表达出来,言有
-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
德以精灵降,时膺梦寐求。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尊俎资高论,岩廊挹大猷。相门连户牖,卿族嗣弓裘。豁达云开霁,清明月映秋。能为吉甫颂,善用子房筹。阶砌思攀陟,门阑尚阻修。高山不易仰,大匠本难投。迹与松乔
-
虹梁雁齿随年换,素板朱栏逐日修。但恨尚书能久别,莫愁川守不频游。重移旧柱开中眼,乱种新花拥两头。李郭小船何足问,待君乘过济川舟。
-
张煌言 余自舞象 (1) ,辄好为诗歌 (2) 。先大夫虑废经史 (3) ,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 (4) ,然犹时时窃为之 (5) 。及登第后 (6) ,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 (7)
-
言中谋猷行中经,关西人物数清英。欲过叔度留终日,未识鲁山空此生。论议凋零三益友,功名分付二难兄。老来尚有忧时叹,此涕无従何处倾。
-
作者: 邵雍 【原文】:洛阳之为都,地居天地之中,有
-
《资本论》 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全书共4卷。第1卷(德文版)于1867年出版;第2、3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编辑,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第4卷经考茨基编辑整理
-
咚咚,咚咚,咚咚咚……一阵急促地敲门声将我从美梦中惊醒。睡眼惺忪的我在想谁这么讨厌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隔着门溜进了我的耳朵:“同
-
《水经》云 ① :彭蠡之口 ② ,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 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