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苏轼《石钟山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石钟山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 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 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 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 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 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 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 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1), 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水经: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江河水道的地理书,相传为汉代的 桑钦或是西晋郭璞所著。②彭蠡(lǐ):湖名,即今鄱阳湖。③枹(fú):鼓槌,这里 是敲打的意思。④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1084年六月初九日。元丰,宋神宗 赵顼的年号。⑤硿(kōng)硿:象声词,石块撞击的声音。⑥鹘(hú):又名隼 (sǔn),一种很凶猛的鸟,类似鹰。⑦磔(zhé)磔:鸟鸣声。⑧噌 (chēng)吰 (hóng):响亮厚重的钟声。⑨石穴罅(xià):石头间的缝隙。⑩无射(yì):钟名。 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四年铸成大钟无射。(11)考:同“拷”,敲打。

【鉴赏】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途 经江西时。石钟山位于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对于它的命名和由来,前人 有多种说法,苏轼都表示怀疑,后来,在赴任汝州的旅途中得到了考察的 机会。他去现场考察,发现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由此提出“事不目见 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著名论点,对那种仅凭肤浅的了解就武断臆 测的作风提出了批评,说明对具体事物必须经过调查研究,亲躬实践,探 根求源,才能识别真相,探求出究竟来。

这是一篇带有考证性质的游记。结构严谨,第一段作者就前人关于 石钟山得名缘由的两种说法提出了疑问,并引出下文作者实地考察的文 字。中间部分,作者亲自乘舟到石钟山下考察,几经周折,终于给出了自 己的答案。这其中除了分析考证的部分极有见地外,关于潭上夜景的一 段描写也颇有特色。千奇百怪的峭石、栖鹘的惊飞、鹳鹤的笑声等,都写 得绘声绘色,使人感到阴森可怕。虽然作者的主观色彩比较浓厚,但仍然 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一笔,引出 “噌吰”之声,这种声音如同“钟鼓不绝”,到此,便将“钟”字落到实处。这 种声音究竟从何而来?作者“徐而察之”,听到“窾坎镗鞳之声”,然后引 出古代两种名钟来说明这两种声音。至此,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不言 而喻,“古之人不余欺也”! 末段,作者就整个事件发表议论,与第一段遥 相呼应,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议从记发,记从议起,融情入景,景中 生情,前呼后应,承转有致,既有感染力,又富有说服力。清人沈德潜唐 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三说:“记山水,并悟读书观理之法,盖臆断有无, 而或简或陋,均非可以求古人也。通体神行,末幅尤极得心应手之乐。”

本文文字极为简洁,笔意轻灵,文情酣畅,对各种事物和景物勾画得 惟妙惟肖,稍加渲染,便凸现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极见功力。结尾部分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使作者显得潇洒自得.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17-319页.
猜你喜欢
  • 《古文观止·韩愈·与于襄阳书》鉴赏

    古文观止·韩愈·与于襄阳书① 七月三日,将仕

  • 千家诗《贺知章·咏柳》题解与鉴赏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1],万条垂下绿丝绦[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

  • 《包恢·酒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包恢·酒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酒流生祸,狱讼

  • 《王元章倒枝梅画赏析》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兼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这是一首题画诗,是徐渭题咏王冕《倒枝梅画》的。   王元章即王冕,他是元末明初诗人、画家,字元章,号竹斋,别号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徐渭和王冕在经历和个性上有些共同点。

  • 春暖花开,我等你来

    春暖花开,我等你来人间最美四月天。4月,催开了桃花,明媚了芳华。今天,我就站在这一片桃林中,对着亲爱的你,轻轻地呼唤,等待你的到来

  • 哲理诗《断章》原文和鉴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哲理诗。对其内涵主旨,则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诗的意象反映了矛盾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大千世界万事

  • 白居易《崔湖州赠红石琴荐焕如锦文,无以答之,以诗》全诗赏析

    赪锦支绿绮,韵同相感深。千年古涧石,八月秋堂琴。引出山水思,助成金玉音。人间无可比,比我与君心。

  •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 【意思】我不轻薄今人,同时也爱慕 古人,只要他们有清新明丽的词句,我 就亲近他们。薄:鄙薄,轻视。为邻: 接近。 【用法例

  • 《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的诗词赏析

    脱俗境界:心远地自偏《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东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

  • 说目力

    说目力目力有特佳者,能看到较远的地方;亦有不佳者,只能见近身的人物。但特佳者与不佳者互比,其差别并不甚大,至多不过五倍,十倍,或二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