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光武弃冯衍》译文与赏析
光武弃冯衍
光武弃冯衍
【原文】
汉室中兴,固皆光武之功。然更始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北面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诏令罢兵,辞不受召,于是始贰焉。更始方困于赤眉[1],而光武杀其将谢躬、苗曾,取洛阳、下河东,翻为腹心之疾[2]。后世以成败论人,故不复议。予谓光武知更始不材,必败大业,逆取顺守,尚为有辞。彼鲍永、冯衍,始坚守并州,不肯降下,闻更始已亡,乃罢兵来归,曰:“诚惭以其众幸富贵。”其忠义之节,凛然可称。光武不能显而用之,闻其言而不悦。永后以他立功见用,而衍终身摈斥[3],群臣亦无为之言者,吁!可叹哉!
【注释】
[1]赤眉:指赤眉军,指汉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2]腹心之疾:心腹之患。[3]摈斥:排斥;弃去。例: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奇才而莫用。”
【译文】
汉朝从衰败到复兴,固然都是汉光武的功劳,但是更始帝刘玄却继承天子位,汉光武接受了刘玄所封的爵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刘玄下令撤军时,汉光武拒绝接受,没有撤军,在这时便开始有了二心。在刘玄被赤眉军围困时,汉光武却杀了他的将领谢躬、苗曾,之后攻占了洛阳。打下河东,反而成了刘玄的心腹之患。后世喜欢以成败来评论一个人,因此不再议论。我认为汉光武知道刘玄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一定会败坏大业,因此才采取武力来夺取政权,用文教治理天下,本来就没有什么可议论的。但鲍永、冯衍,始终坚守并州,不肯投降,听到刘玄已死后,才投降归顺汉光武,说道:“我实在惭愧带领我的军队到您这里寻求富贵。”他的忠义之心值得称赞。汉光武不但没有提拔重用他,听到他的话后就更不高兴了。鲍永后来因立了战功被任用,而冯衍却终身被摈弃排斥,大臣们也没有一个替他说话的,唉!真是令人悲哀啊!
【评析】
冯衍,字敬通,幼有奇才,二十岁而博通群书。因为没有积极投靠刘秀,所以不被重用。后来又遭人谗毁,被废于家,闭门自保。作者以此感叹人生际遇之无常。怀才不遇者古已有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圣主之下,贾谊自屈长沙;开明之时,梁鸿不甘出仕。冯衍晚年撰显志赋以自伤不遇。所谓“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凄情悲”,正是他写此赋的缘由。赋中借史实以讽谕时政,借追慕古人而抒发其郁抑不平。冯衍们的悲剧,归根结底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一般人都要“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只有得到帝王的赏识,才能建功立业,实现理想。而在现代多元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与其悲叹怀才不遇,不如主动出击,才能不做当代冯衍。
-
【注释】:公元1127 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中原尽失。在这样的时局下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于是词坛上产生了一批令人读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其慷慨磊落之气的作品。向子諲这一首《秦楼月 》,题旨相同,篇幅虽短,
-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地黄饷老马,可使光监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丹田自宿
-
女皇的《制袍字赐狄仁杰》(《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一诗短小精悍,寥寥12字,达到了褒奖勋臣,树立典型,驾驭臣下的目的。 这是指公元696年,在契丹攻陷冀州的危机时刻,狄仁杰调任魏州刺史,以民生为要,提振军民退敌信心,兵
-
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 ——《管子·七法》 财竭则不能毋侵夺,力罢则不能毋堕倪。 ——《管子·正世》 五谷者,民之司命也;刀币者,沟渎也;号令者,徐疾也。 ——《管子·揆度》 礼乐不节,财
-
【题 解】杨布出门时穿着白衣服,回家时穿着黑衣服,他家的看门狗就不认识他了。畜生会
-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 ①淮中:淮河旅途中。犊头:犊头镇,在楚州淮阴县。 【译文】 我独自乘船在淮河上旅行,两岸原野上笼罩
-
古文观止·《左传》·阴饴甥对秦伯 (僖公十五
-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因缘安期生,遍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垂发女,貌妍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烹新茶。虽乏上元术,游乐亦莫涯;人生以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
-
磁湖与遗爱湖,都曾经是与苏东坡有关的湖。磁湖在黄石,遗爱湖在黄冈。黄石的由来早见于《水经注》,称其地“石色皆黄”,故而以“黄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