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希尔,约翰尼斯·罗伯特作品分析
【介绍】:
德国表现主义*诗人,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诗人。
贝希尔生于慕尼黑。父亲是一位高级法官。贝希尔的大学时代是在柏林、耶拿、慕尼黑等地度过的。他攻读过文学、哲学、医学。此时期已开始发表作品。1912年他任表现主义杂志行动的编辑。他坚决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拥护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5年魏玛共和国指控他犯有“叛国罪”,但在国内外的声援下,他终幸免于难。1928年筹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他被推选为主席。希特勒上台后,他被迫流亡捷克、法国。1935年来到苏联,在苏期间曾任国际文学德文版主编。1945年回德国苏军占领区。1954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长。1958年于柏林逝世。
大约以1927年为界,贝希尔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前期的创作多是表现主义的,后期创作则是革命现实主义的。
贝希尔的早期作品多以反战、反都市物质文明、宣扬普遍的人类之爱为主题,从思想内容上体现了表现主义者的特征。他在诗集欧洲中,号召组织起“人民的大军”反对战争、制止战争。在贝希尔的笔下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是溃烂的,腐败的,是黑色的深渊。他在抒情诗号召大家成为新人中热情地呼吁:“大家紧紧地相互拥抱起来,在所有的广场上相爱的人们的队伍无边无垠!大地在使人陶醉的竖琴声中变成了波涛起伏的大床。”在艺术上,贝希尔的这一时期诗歌及其他创作也是表现主义的。他的诗是“叫喊诗”,表现着“灵魂的绝叫”。他还有一些不是由句子,而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组成的诗。如在诗歌啊——人中,他这样写道:“啊,神圣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啊,发出光芒的人!象月山一样广阔高耸的人!啊,冰川一样的人!做出丰功伟绩的人……。”这种“叫喊诗”或“单词诗”有助于表现诗人内心的激动与力,是较为典型的表现主义诗作。贝希尔后期的诗,充满了对于自己祖国的怀念、憎恨和希望。表现了对于自己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诗的形象性和外向性有所增强。
贝希尔一生的创作甚丰。有诗集搏斗着的人(1911)、没落与胜利(1911)、致所有的人(1919)、饥饿的城市(1927)、一切都相信的人(1935)、追求幸福的人和七大重负(1938)、1935至1938年14行诗集(1939)、德国在呼唤(1942)、返乡(1946)、德国14行诗。1952(1952)、世纪中叶的步伐(1958)。他还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小说有王位上的尸体(1925)、莱维西特,或唯一正义的战争(1926)、告别(1940)、剧本冬季战役(1952)。他还有许多文艺理论专著,主要有保卫诗歌(1952)、诗的信仰(1954)、诗的力量(1955)、诗的原则(1956)、1950年日记(1951)等。
-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
-
禁城车马夜喧喧,闲绕危栏去复还。遥望觚棱烟霭外,似闻天乐梦魂间。岂无◇酒当佳节,况有朋欢慰病颜。待得归得花在否,春禽檐际已关关。
-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如簧。|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如簧。》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宋词典故·浩然气 【出典】 见“养浩然之气”条。 【释义】 浩然气,指正大刚直之气。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 【例句】 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279)这里以“浩然气”
-
《 秋登兰山寄张五 》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3307】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美〕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6 9万字,2015年4月第1版,45
-
将置酒,思悲翁。使君去,出城东。麦渐渐,雉子斑。槐阴阴,到潼关。骑连连,车迟迟。心中悲,宋又远。周间之,南淮夷。东齐儿,碎碎织练与素丝,游人贾客信难持。五谷前熟方可为,下车闭閤君当思。天子当殿俨衣裳,
-
【原题】:是乐居士一日举率说和尚话头云拨草牛风且图性只今性在甚处即得见性便脱生死腊月三十日如何脱得既脱生死便知去处眼肖落地向什么处去观如居士戏作伽陀云
-
古文·狱中杂记 方苞康熙五十一年三月(1),余
-
齐鲁夹谷之会 (定公十年) 【题解】 “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国君一次重要的双边会谈。孔子临危受命,担任鲁国的傧相,他精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