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
秦武王谓甘茂曰①:“寡人欲车通三川②,以窥周室③,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④,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⑤。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⑥,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
【注释】 ①秦武王:名荡。甘茂,秦国左丞相,楚人。 ②三川:指伊、洛、河三水交汇之地。周室,洛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 ③窥:窥伺,意谓谋取。 ④之:到。 ⑤辅:佐。 ⑥听:从。
【今译】 秦武王对甘茂说道:“我打算以战车打通三川,伺机灭掉周室,这样我即使死了,也会永垂不朽吧!”甘茂答道:“请您让我去魏国,和他们约定一起攻打韩国。”秦武王命令向寿作甘茂的副手一同前去。甘茂到了魏国后,对向寿说道:“你回去,告诉大王‘魏国同意我的主张,但是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事情成功了,都是你的功劳。”向寿便返回秦国,把甘茂的话转告了秦武王。
王迎甘茂于息壤①,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②,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③,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陪数险④,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⑤,北取西河之外⑥,南取上庸⑦,天下不以为多张仪⑧,而贤先王⑨。魏文侯令乐羊将⑩,攻中山(11),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12),文侯示之谤书一箧(13),乐羊再拜稽首曰(14):‘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15)。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16),挟韩而议(17),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18)。昔者曾子处费(19),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20)。人告曾子母曰:‘曹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21)。有顷焉(22),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抒逾墙而走(23),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24),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25),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26)。”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注释】 ①迎:往迎。息壤,秦邑名。 ②宜阳:地名,今河南宜阳西。 ③上党:韩地名,今山西长治。南阳,韩地名,今河南南阳。 ④倍:通“背”,离开。 ⑤巴,今川东鄂西一带。蜀,今川西一带。 ⑥西河:今陕西大荔、宜川一带。 ⑦上庸,今湖北竹山一带。 ⑧多:赞美。 ⑨贤:称扬,颂美。先王,指秦武王之父惠王驷。 ⑩魏文侯:名都,或云名斯。将,率军。 (11)中山:小国名,故地在今河北定县。 (12)反:通“返”。语功:表功。 (13)谤书,毁谤的信件。箧:筐。 (14)稽(qi,音起) 首:跪拜礼,叩头至地。 (15)羁(ji,音鸡) 旅:客游在外。甘茂为楚人而仕于秦,故称羁旅之臣。 (16)樗(chu,音初) 里疾:即樗里子,秦武王时为右丞相,秦人称其为“智囊”,其母为韩女。公孙衍,秦武王臣,为人“党于韩”。 (17)挟:倚仗。议:非议。 (18)公仲侈:韩相国。 (19)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费(bi,音必):地名,故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20)族:姓。 (21)自若:如常。 (22)有顷:过了一会儿。 (23)投:丢下。杼(zhu,音注):织布梭子。逾:越。 (24)疑之:怀疑曾子杀人。 (25)适:通“啻”(chi,音翅):仅。 (26)盟:盟誓。
【今译】 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后,秦武王便问他为什么不让攻打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的财力物力一直聚集在那里,说是县,实际上等于郡。如今大王离开秦国的数道险关,行军千里去攻打韩国,太难了!我曾听说,张仪兼并了西部巴、蜀的地盘,夺取了北边西河之外的土地,攻占了南面的上庸,然而大家没有因为这一点赞杨张仪,而是称颂先王的贤德。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军,让他领兵攻打中山,三年之后攻陷了它,乐羊回国数说自己的功劳,魏文侯却拿出一筐毁谤乐羊的信函给他看,他再拜叩头道:“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大王的威力所致。”现在我是个客居秦国的臣子。要是樗里疾、公孙衍两人倚仗韩国对我有所非议,那么大王一定会听信他们。这样一来,大王欺骗了魏国,我又会受到公仲侈的怨恨。从前,曾子住在费邑,费邑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别人告诉曾子的母亲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道:“我儿子不会杀人。”说罢仍旧照常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产还是照常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人告诉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起来,丢下织布梭子,翻墙逃跑了。曾参如此贤明,他母亲对他又如此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结果他的慈母也动摇了对他的信任。现在我的德行赶不上曾子,大王对我又不象曾母对他儿子那般信任。而且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我真担心大王会为我丢下织布梭子啊。”秦武王道:“我不会听信别人说三道四的。让我们两个在这儿盟誓。”于是,秦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立下了盟誓。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①,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②,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注释】 ①在:新序作“谗”。争:通“诤”。谗诤,以谗言劝谏,即以说甘茂的坏话来劝说。 ②悉:全,尽。
【今译】 果然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没打下来。樗里疾、公孙衍在秦武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劝武王停止进攻宜阳,武王想接受他们的劝告。武王召回甘茂,把想法告诉他,甘茂回答道:“息壤的盟誓还在那儿哪!”秦武王道:“是有这回事。”于是调动了全国的军队,重新叫甘茂领兵攻打宜阳,终于把宜阳攻陷了。
【集评】 清·储欣国策选:“三层比照,情事豁然。”
【总案】 本文通过甘茂攻陷宜阳一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君主要想立功建业,必须善于用人;善于用人的关键则是“信”而不“疑”。
文章巧于剪裁,长于布局,详略得当地突出了重点。秦军进攻韩城宜阳本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但是战争的详细经过一概略而不谈,只是着重叙述了战争前夕秦军统帅甘茂对秦武王的一番进言,强调了进攻宜阳的难度和用人不疑乃是取胜的保证。至于攻城“五月而不能拔”,文中仅此一笔带过,然后叙述甘茂以息壤之盟为据,力辟谗言,促使秦武王痛下决心,复使甘茂进兵,攻陷了宜阳。如此谋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鲜明的展现。其次,文中引用曾母投杼的故事,加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和深刻性。甘茂深知夺取宜阳的攻坚战时间一长,便会招致亲韩派的攻击,因此在进言中引用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人言可畏,吁请秦武王不要为他“投杼”,即动摇对他的信任。俚俗的琐事、浅显的语言以及蕴含的理趣,使文章显得活泼而不板滞。
-
【原题】:四月十日儿子翱来凤阳留一月遣归因令早营草堂殳山下为止息之所云
-
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饮食禁忌习俗。他的忌食习俗,无不与他的社会生活有关。 蒙古人忌食马肉,是因为马与整个蒙古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直接关系。蒙古人用马乳做奶酒,供人们饮
-
《《诗》三百,始终于周。》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商丘试一望,隐隐带秋天。地与辰星在,城将大路迁。干戈悲昔事,墟落对穷年。即此伤离绪,凄凄赋酒筵。
-
此诗的开篇便不同凡响:“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前句写“清风”,凉爽的风对驱暑显得无能为力,是指清风小而无力驱暑,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为精妙。“屠”,是杀掉的意思。“屠得热”,即使“热
-
本文将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邯郸冬至夜思家》进行对比赏析。两首诗都是怀念故乡的作品,但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前者通过描绘光景和回忆,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山东兄弟的思念之情;而后者则以空灵的笔墨,通过描写邯郸的冬至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两首诗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让读者对故乡产生共鸣。
-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作品赏析[注释](1)歌管:歌歌曲。管,笙箫。(2)夜沉沉:夜深。[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朵散发出丝丝缕缕醉
-
[原文]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溱、人,真部。)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洧、思、士,之部。) [译文] 你多情思
-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名言: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 斯: 这。流: 水流。 句意: 如果不在安乐时想到危难, 用厉行节俭来戒除奢侈, 这就好象是砍伐树根而要求树木茂盛,
-
伐木 作者: 张镛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