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论中华民族(修订第二版)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论中华民族(修订第二版)

【3006】论中华民族(修订第二版)

(高凯军著,文物出版社,30万字,2012年2月第2版,60元)

△本书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共分九个部分:①导言:地域特点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②影响华夏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③从秦、汉的统一和政策、措施看华夏族向汉族的发展;④中华各族互补依存关系形成的自然条件和主要表现形式;⑤先秦两汉时期华夏——汉族的心理和实体防线;⑥长城的废弃与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⑦契丹、女真、蒙古的入主中原和中华民族的发展;⑧长城的突破与外国列强的入侵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⑨结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未来。

○秦朝的统一,实现并证实了大一统观念的正确性。因为统一以后,对内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割据、战乱的局面,使人民得以安定地生产和生活;对外,得以集中全国之力共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修筑了万里长城,有效地保护了华夏农耕文明,为华夏族向汉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直至今日,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仍然是中华民族共同维护的至高无上的原则。

○云贵高原地貌崎岖,交通不便,民族构成也因而更加复杂,不易受外界影响,但在汉武帝开通西南夷以来,在两汉王朝统治下的郡县政区、人口和族群结构、经济形态和文化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秦朝在统一文字的同时,也曾试图以“焚书坑儒”的残暴方式来统一思想,建立“以吏为师”的官僚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性格上倾向于静;而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居地如东北平原、蒙新高原比较广阔和相对平坦,便于各部落的交流与融合,所以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加上渔猎采集和游牧经济的流动性,使他们的民族性格倾向于动。

○人作为一种高级的恒温生命体,寻求适宜的气候环境是人类的本能。对于抵御气候能力差的古人来说,过冷和过热都可能引发人类的迁徙。近五千年来从湿热走向干冷的气候波动导致北方少数民族由北而南的回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四个寒冷期。

○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都是汉族与鲜卑族的混血儿。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也是汉化了的鲜卑人。

○汉族和少数民族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正式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尽管那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但“中华”一词所指已经涵盖了现代民族概念所具有的如经济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和主、客观方面的民族认同等基本要素。

○先进影响落后,多数影响少数,也就是“先名效应”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华夏——汉族——中华——中华民族的几个重要阶段。

从先秦时期的华夏到秦汉时期的汉族,再到唐代的中华,最后历经五代辽金元清和近代,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

(2017年2月22日阅毕)

猜你喜欢
  • 《三国志·许褚传》译文与赏析

    许褚传许褚传 【题解】 许褚,生卒年不详,字仲康,谯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得虎背熊腰,胆气过人,有“虎痴”之称。汉朝末年,

  • 普天乐·愁怀·张鸣善

    普天乐·愁怀 张鸣善 雨儿飘,风儿扬。 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 风萧萧梧叶中,雨点点芭蕉上。 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 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

  • 陈子昂《感遇·之六》全诗赏析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作品赏析【注释】:玄感非象(一作蒙)识。谁能测沈(

  • 《咏冰赏析》

    【注释】:(连日毒热,思冰不可得,因赋五言一首,素箑庶几咏冰解暑,不啻望梅止渴,仍邀来仪、季迪、幼文三公子同咏。)

  • 《道观内柏树赋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玄坛内有柏树焉,封植营护,几乎二纪〔2〕;枝干扶疏,不过数尺〔3〕。笼于众草之中,覆

  • 哈莱姆的桂冠诗人作品分析

    指美国黑人意象派*诗人兰斯顿·休斯*。他24岁时就出第一本诗集《萎靡的布鲁斯》(1926),在纽约黑人文艺界崭露头角。他的诗多反映黑人的处境

  • 欧阳修《白兔》全诗鉴赏

    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玉关金锁夜不闭,窜入涤山千万重。滁泉清甘泻大壑,滁草软翠摇轻风。渴饮泉,困栖草,滁人遇之丰山道。网罗百计偶得之,千里持为翰林宝。翰林酬酢委金璧,珠箔花笼玉为食。朝随孔翠

  • 1月初 工农革命军第7军成立

    1月初 工农革命军第7军成立 : 1928年1月初,黄麻起义后成立的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汪奠川。由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汪奠川、戴季英五人组成军党委。辖3个队

  • 骈文《归田赋》原文、注释和解析

    游都邑以永久 〔2〕 ,无明略以佐时 〔3〕 ;徒临川以羡鱼 〔4〕 ,俟河清乎未期 〔5〕 。感蔡子之慷慨 〔6〕 ,从唐生以决疑 〔7〕 。谅天道之微昧 〔8〕 ,追渔父以同嬉 〔9〕 。超埃尘以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寓意深远。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用言语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身份的高低而轻视他的言辞。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人以他们高尚的身份来指责别人,或者以别人的言行来决定他们的品德。然而,一个真正的君子会抛开这些偏见,只关注一个人的内心和行为。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份或者地位低而贬低他的言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需要超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