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王问》鉴赏
作者: 张家顺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宗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1);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2);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3);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4)。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5),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6),暮宿于孟诸(7),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8),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本篇巧设问对,展现了一位超然独处的奇士的心态,抒发了他由于自身价值得不到承认产生的激奋情绪。
作者采用一个简单的叙事框架:楚王一问,宋玉一答。这个框架本身只提出一个如何评价士人的尺度问题。楚王以众人为尺度,宋玉以不肯从众求同的圣人为尺度,这是一种自我与社会矛盾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相当大一批知识分子中间成为困扰他们心灵的一个普遍的存在。所以这个叙事框架是作者心灵展现、情感抒发的必要的外部结构。与之相应,作者的自我肯定,鄙视世俗的认识与情感活动,构成全文的内部结构。这样,文章的表层与深层,相互交织,相得益彰,显得简而有法。
作者对楚王的回答采用巧妙的避实就虚的方法,根本不正面回答自己是否“有遗行”的问题,而是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用凡俗的尺度将失去真正的高尚之士!文势疏宕,以奇为正,令人惊叹。他运用三重比喻,各有偏胜,不仅使文章意气酣畅,而且显得闪展腾挪,十分活泼。第一层以音乐为喻,由下里巴人而阳阿薤露,而阳春白雪,而全于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比喻贴切、丝丝入扣,引出曲高和寡之论,显得严谨而实在,达到喻事明理之效。第二层以凤鲲为喻,又通过凤凰与鷃、鲲鱼与鲵之对比,描写生动,形象鲜明,更具象征作用。那“上去九千里,绝云霓,负青天,翱翔乎杳冥之上”的凤凰和那“朝发昆仑之墟,暴鬐碣石,暮宿于孟诸”的鲲鱼,成为作者的自我写照;而尺泽之鲵,蕃蓠之鷃正是作者要指斥的凡夫俗子。所以,这一层就尤显得富于抒情意味。第三层用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比喻自己,属画龙点睛,乃文章结穴之笔。通过这重重比喻作者不辩之辩更为雄辩。
文章虽没有正面的形象刻画,但从作者简洁的应对,超越的议论中,写出他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使人们不难从中感受到他奇士之风采、人生之潇洒。楚王对他劈头责问之后,他对曰:“唯。然。有之。”四个字,连连应承,写得从容不迫,成竹在胸。在对辞中,喻事明理,抒情言志亦似乎随意挥洒、游刃有余,毫不窘迫,文字虽简短,但显示出一种厚积薄发、高屋建瓴之势,言谈之中虽然藏锋敛铓、但一股锐气,和棱棱傲骨仍不可掩,其形象自然活脱脱地跃然纸上了。
-
古文观止·左传·吕相绝秦 晋侯使吕相绝秦①,
-
《庄子·外篇·天道》原文鉴赏 (解题)本篇以篇
-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 ① ,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 ② ,安能蹀躞垂双翼 ③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
-
一、荒野化:乡村小说的想象方式“荒野”,本意荒凉的原野。荒野想象是小說家对乡村的一种塑造方式。19世纪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飞
-
【名句】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语出《庄子·知北游》。臭腐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神奇的东西,神奇的也能再变成臭腐的。说明固定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后以“化腐朽为神奇”指写作时赋予旧典以新意。
-
李孝光:大龙湫记 李孝光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
-
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玉乘迎大客,金节送诸侯。祖席倾三省,褰帷向九州。杨花飞上路,槐色荫通沟。来预钧天乐,归分汉主忧。宸章类河汉,垂象满中州。
-
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觯岂意青州六従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
-
《先秦散文·管子·权修第三(节选)》原文鉴赏
-
坐在檐下等一阵风 我坐在老屋檐下,在等一阵风。一、绰约 风一地静止的秋色,象一面竖放远野的画板:乌桕树下,卧在浮土里的鸡,缩着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