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容斋随笔·诸家经学兴废》译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容斋随笔·诸家经学兴废》译文与赏析

诸家经学兴废

诸家经学兴废

【原文】

稚子[1]问汉儒所传授诸经,各名其家,而今或存或不存,请书其本末为四笔一则。乃为采摭[2]班史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并他书,删取纲要,详载于此。周易[3]传自商瞿始,至汉初,田何以之颛门[4]。其后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至后汉,高氏已微,晋永嘉之乱[5],梁丘之易亡。孟、京、费氏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弼所注行于世。江左中兴,欲置郑易博士,不果立,而弼犹为世所重。韩康伯等十人并注系辞,今唯韩传。尚书自汉文帝时伏生得二十九篇,其后为大小夏侯之学[6]。古文者,武帝时出于孔壁,凡五十九篇,诏孔安国作传,遭巫蛊事,不获以闻,遂不列于学官,其本殆绝,是以马、郑、杜预之徒皆谓之逸书。王肃尝为注解,至晋元帝时,孔传始出,而亡舜典一篇,乃取肃所注尧典,分以续之,学徒遂盛。及唐以来,马、郑、王注遂废,今以孔氏为正云。诗[7]自子夏之后,至汉兴,分而为四,鲁申公曰鲁诗,齐辕固生曰齐诗,燕韩婴曰韩诗,皆列博士。毛诗者出于河间人大毛公,为之故训,以授小毛公,为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不列于学,郑众、贾逵、马融皆作诗注,及郑康成作笺,三家遂废。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汉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也。古礼经五十六篇,后苍传十七篇,曰后氏曲台记,所余三十九篇名为逸礼。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谓之小戴礼。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烦重及所缺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王莽时,刘歆[8]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9],在三礼中最为晚出。左氏为春秋传,又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邹氏无师,夹氏无书。公羊兴于景帝时,谷梁盛于宣帝时,而左氏终西汉不显。迨章帝乃令贾逵作训沽,自是左氏大兴,二传渐微矣。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世不复行,只用郑注十八章本。论语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齐论语者,齐人所传,凡二十二篇;古论语者,出自孔壁,凡二十一篇。各有章句[10]。魏何晏集诸家之说为集解,今盛行于世。

【注释】

[1]稚子:幼子,小孩。[2]采摭(zhí):采集摘录。[3]周易:我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4]颛(zhuān)门:谓独立门户,自成一家。颛,通“专”。[5]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6]大小夏侯之学:夏侯胜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夏侯建开创的“小夏侯学”。[7]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8]刘歆,字子骏,西汉后期的着名学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9]周礼是儒家经典,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10]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

【译文】

我的幼子问我,汉代儒家所传授的各种经典,各有不同的版本,而如今有的保存了下来,有的已经散失。请我将诸经的源流本末写成一文收于四笔之中。于是我采集摘录班固的汉书、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以及其他的史书的记载,删删减减提取纲要,详尽的记载在这里。周易从春秋商瞿时期开始流传,一直到西汉初期,田何将其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其后分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继而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之说。到了东汉,高氏之说已经衰败。西晋永嘉之乱时,梁丘贺所撰写的周易已经失传。孟喜、京房、费直的学说也没能相传下去,只有郑玄、王弼所作的注释本流传于世。东晋中兴,将要设置郑玄注易学博士,结果没有成立,而王弼所注释的易学更为世人所重视。韩康伯等十人都曾经为系辞作过注释,但现在只有韩康伯的注释的系辞流传了下来。今文尚书一书最早由西汉文帝时的伏生传授,一共有二十九篇,之后又有夏氏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小夏侯学”之学。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期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共有五十九篇,武帝曾诏令孔安国作注释,因为之后发生了巫蛊之祸,孔安国为尚书所作的注释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于是也就没能将古文尚书列于官学,这本古书几乎绝世了,因此马融、郑玄、杜预等人都称古文尚书为逸书。王肃也曾为该书作过注解。到东晋元帝时,古文尚书的孔传本开始出现,但失传了舜典一篇,于是摘录王肃所注的尧典加以补续,于是学习孔传的人逐渐变多了。等到唐朝的时候,马融、郑玄、王肃为古书尚书作的注传就不再使用了,现在以孔氏本为正本传习。诗经自子夏之后,一直到汉朝时期,出现了四家传习者。鲁国申公所传称为鲁诗,齐国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国韩婴所传的称韩诗,这些人都是西汉时设立的博士,他们专门对其进行研究、讲授。毛诗则出于河间人大毛公,因为他专门为此书作注释,所以这样称呼他。他又把所传的毛诗传授给了小毛公。大毛公曾任河间献王的博士,由于不在汉朝,所以没有被列入官学。郑众、贾逵、马融都为诗经作了注解,但是等到郑玄的笺注出现后,他们三家的注释就废而不用。齐诗不久就失传了,鲁诗没有在江东一带流传,韩诗虽然保存下来,却无传授之人。只有郑玄笺注的毛诗被国学单独采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汉代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就是现在的仪礼。古礼经共有五十六篇,后苍传下十七篇,称为后氏曲台记,其余的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戴德曾将古礼的二百零四篇删减为八十五篇,叫做大戴礼,戴圣又将其删减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马融、卢植辨析诸家的异同,主要是以戴圣小戴礼中的篇章为主,删去此书繁琐、重复部分并且补足缺略的部分,之后此书就流传于世,这就是现在的礼记。西汉王莽执政时期,刘歆开始创立周官经学,也称为周礼,在三礼中此书是最晚出现的。左氏作春秋传,除此还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邹氏没有后人传授,夹氏之书不传于世。公羊学起兴于汉景帝时期,谷梁学在汉宣帝时期流传兴盛,但左氏学一直到西汉末年也不为世所重。等到东汉章帝时期,才诏令贾逵为左氏春秋作注解,自此以后,左氏春秋流传兴盛起来,而公羊、谷梁学逐渐衰微。古文孝经共二十二章,已经不流传于世,现在用的是郑注释的十八章本。论语有三家:有鲁论语,这是由鲁国人传授,就是现在所流行的版本;有齐论语二十二篇,这是齐国人所传授的;还有从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论语,共二十一篇。这三家传本都有章句解释。曹魏时期何晏汇集诸家之说撰为集解,今天盛行于世。

【评析】

本文是作者为教育幼子而编写的儒学典籍发展流变的历史,对学习国学的入门者有一定的帮助。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着作1773部,两万多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西汉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唐代将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到北宋时陆续添加尔雅论语孝经和孟子,合做十三经。儒家经典最为着名的编订方式是朱熹所定,将五经加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就是“四书五经”。

  • 上一篇: 潘图体诗歌
  • 猜你喜欢
    • 唐宋词之《朱敦儒《念奴娇》》原文、鉴赏和赏析

      朱敦儒《念奴娇》朱敦儒 朱敦儒 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 ① 。看透虚空 ② ,将恨海愁山 ③ ,一时挼碎 ④ 。免被花迷,不为酒困,到处惺惺地 ⑤ 。饱来觅睡,睡起逢场作戏 ⑥ 。休说古往今来

    • 《韩退之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全文赏析

      韩退之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监察御史。长庆元

    • 《新乐府》序 赏析和解读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 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 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

    • 《古文观止·两汉文·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鉴赏

      古文观止·两汉文·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太史公

    • 唐宋八大家·三国论

      三国论三国论 【原文】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79]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

    •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名山胜水·长江”类的诗句。 三峡为长江奇观美名

    • 柳永《昼夜乐》全诗鉴赏

      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边,乱云愁凝。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洞房饮散帘帏静。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

    • 《登泰山记》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原 文] 泰山之阳①,汶水②西流;其阴③,济水④东流。阳谷⑤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⑥其南北分者⑦,古长城⑧也。最高日观峰⑨,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⑩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11)风雪,历(12

    •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出处】唐杜荀鹤《 春宫怨 》 【意思】煦暖的春风里鸟儿唧喳细碎,午日高照使花影浓密而深重。相忆往昔在越溪浣纱的女伴,驾扁舟欢快地穿行采摘芙蓉

    • 古代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注释与译文

      【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注释与译文]百年,比喻有限的人生,这里专指暮年。这两句诗是说:离家万里,经常客居异乡,面对秋景特别令人感伤;人到暮年,体弱多病,今天又独自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