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志
【3700】二十四节气志
(宋英杰著,中信出版社,28万字,2017年10月第1版,68元)
△①立春:四时之始;②雨水:甘雨时降;③惊蛰:阳和启蛰;④春分:青葱时光;⑤清明:正好时候三月春;⑥谷雨:雨生百谷;⑦立夏:万物开秀;⑧小满:正阳时节;⑨芒种:亦稼亦穑;⑩夏至:景风南来;⑪小暑:蒸炊时节;⑫大暑:大暑龌龊热;⑬立秋:凉风有信;⑭处暑:禾乃登;⑮白露:玉露生凉;⑯秋分:平分秋色;⑰寒露:秋中之秋;⑱霜降:杪秋时分;⑲立冬:过冬如修行;⑳小雪:气寒将雪;○21大雪:似玉时节;○22冬至:迎福践长;○23小寒:冬将军;○24大寒:寒气之逆极。
○跟着节气过日子。
○尚书:“雨似润物,旸似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说的很达观)
○诗经有云:“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是说整天刮着风,弥漫着霾。
○春风放胆来梳柳。
○言语说:“春风摆柳,媳妇变丑。”“惊蛰宁,百物成”。
○一句情话便与夏至相关:“这一天,想你的时间最长,梦你的时间最短。”
○谚语云:“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然似煎熬,实则为馈赠。
○小暑:“往往清晨气温的‘开盘价’就高于30℃。”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热浪滚滚,伏天无君子。
○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现在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从前,七夕的降水,便被称为“相思雨”。
○白露。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最不怕冷的花是雪花,不是菊花和梅花。
○大雪。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冬至大如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们最早对节气,月令的解读,所言之道,即“君得以治国,民得以修身。”
○董仲舒春秋繁录义证:“与天同治,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古人很早便知道各地气候之差异,气象上“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物候上“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海拔就可以造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甚至“马后桃花马前雪”的差异。
○直至今天,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仍沿袭二十四节气的传统。
-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 【译注】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当此月明之夜,家中高楼上的妻子啊,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
【名句】明者防祸于未萌 ① ,智者图患 ② 于将来。 【注释】①未萌:苗头没有出现之时。②图患:估计危害。 【释义】明智的人会在灾祸还未出现苗头时就加以防备,聪明的人能够估计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危害。 【
-
【名句】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① 。 【注释】①海波尚变为桑田:大海变为农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释义】少年人不能永远是少年,大海还能变成农田。 【点评】世事在不断变化,人也不可能永远停留
-
【原文】 点击进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任右卫率胄曹参军(掌管兵库工作),抽空回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探家。这首诗就写旅途
-
击鼓 作者: 屈骥明 【本书体例】
-
顾炎武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 (1) : “士当以器识为先 (2) ,一命为文人 (3) ,无足观矣。”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
-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农村农事繁忙的景象。上二句写景。首句写山间原野草木繁盛,一片葱绿;河水充溢,日光倒映,一片白色。“绿”与“白”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中诗气象》经典解读 词中诗气象 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出处】唐杜甫《登高》。 【意思】我长期作客他乡,飘泊万里, 时候偏又是萧瑟悲哀的季节; 况且我是长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