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情诗三百首赏析
击鼓
作者: 屈骥明 【本书体例】
【原文】: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土国城漕(2),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3),平陈与宋(4)。不我以归(5),忧心有忡(6)。
爰居爰处(7)?爰丧其马?于以求之(8)?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9),与子成说(10)。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1)!不我活兮(12)!于嗟洵兮(13)!不我信兮(14)!
【鉴赏】:
春秋争霸,诸侯兼并,战争频仍。据史书记载,卫国对外战争亦多。从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看,当属反映卫国“平陈与宋”之战。其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毛诗认为指鲁隐公四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但据左传载,此次伐郑,仅围城五日,战事已休。这与诗中所写久战不归的情形大不符合。故清人许伯政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而且推断在两次伐郑之间,必留有士兵戍守。但从夏至秋,为时也并非太久。所以又有清人姚际恒认为,“此乃卫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其下怨之而作此诗”(诗经通论)。不论此诗以那次战争为背景,我们都可以说,这是一首诅咒战争的怨愤之诗。
全诗通过一个远征日久、思归不得的士卒的控诉,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一开篇,就把读者带入金鼓齐鸣的战场,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烘托出浓厚的战争气氛。“土国城漕”一句,写调动无数民工修筑工事,加固城池,进一步描绘了广阔的战争背景,接着写“我”南下出征,一个“独”字有力生动地表述了这位征人内心的苦情,诚如朱熹评此句说:“锋镝死之忧,危苦尤甚也”(诗集传)。从诗中蕴含的情感看,根本无“操吴戈兮披犀甲”、“援玉枹兮击鸣鼓”的卫国壮怀,有的只是对战争的哀叹和怨愤。
第二章四个句子具体写了出征。写“我”在孙子仲的统率下,远离国门,投入平定和讨伐陈与宋的战争。使“我”悲叹的是,“我独南行”已属不幸,“不我以归”,长期戍守异地,就更觉痛苦了。所谓“忧心有忡”,正倾吐了“我”的这种心曲。
第三章里,诗人匠心独运,以三个问句将士卒戍守转战,穿密林,走丛莽,风餐露宿,溃散失离,疲于奔命,居无定处的劳苦怨愤一吐而出快,也写出了战争的惊恐和忧患。
第四、五章通过追叙从军时与妻子离别的情景,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苦。很可能是在战争的间歇,也许是在夜晚人静的时候,征人久久不寐,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从军远征时与妻子执手相别的情景,当时的盟誓言犹在耳,依依深情蓄在心头,他是多么地惦念他的妻子啊!可是他与他的妻子相隔太远了,他思念她却无法见到她。战事还要延续下去,他和他的妻离别得时间太长了,谁知道自己能不能好好地活下来,能不能实践“与子偕老”的誓言呢?征人思念及此,定是痛苦异常,倍觉伤情。全诗虽无诅咒战争之语,但诅咒之情尽数从心底流出。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以叙陈见长,以哀怨悲愤的情感贯穿始终。有正面叙述,有侧面烘托,章句上不事雕琢,抒情曲折跌宕而富有变化。
-
残花怨久病,剩雨泣余妍。不见双旌出,空令九陌迁。(开园时市井皆入。)知君苦寂寞,妙语嚼芳鲜。浅紫従争发,深红任蚤蔫。天葩尚青萼,国色待华颠。载酒邀诗将,癯儒不是仙。 作品赏析原题:雪后便欲与同僚寻春一
-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晚节从卑秩,岐路良非一。既闻持两端,复见挟三术。木瓜诚有报,玉楮论无实。已矣直躬者,平生壮图失。去去勿重
-
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斃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 ① 。 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
-
古文·与陈伯之书 丘迟迟顿首,陈将军足下(1)
-
娲皇得道自神仙,金母长生不计年。甲子会逢三朔旦,岁星行看两周天。消兵渐觉腰无犊,种德方知福有田。彤管何人书後会,椒花椿颂一时编。 作品赏析【原题】:斋日致语口号旋复阴阳,配五支於六干;诞弥岁月,与元日
-
典源出处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辅黄图》卷六: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释义用法 长安东有灞水,水上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于翛字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翛字的古文最好出自诗经,有翛然二字的诗,有翛然二字的诗。韦庄 《赠峨嵋李处士》诗:“如今世乱独翛然,天外鸿飞招不得.”明 归有光 《南云翁生圹志》:“翁为人有风致,可谓翛然于生死之际,则予之所
-
延陵留表墓,岘首送沈碑。敢伐不加点,犹当无愧辞。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待得生金后,川原亦几移。
-
作者: 王勃 【原文】: 南昌故郡(1),洪都新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