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崔雄权《苦难的两代》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崔雄权《苦难的两代》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 崔雄权

【作家简介】河瑾灿,1931年出生于朝鲜庆北永川。1948年就学于全州师范学校,中途辍学,后就教于中学。1954年考取釜山东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1957年又中途辍学。辍学后参军,过了几年兵营生活。退伍后从事记者工作。

1955年,新太阳社主办的全国学生文艺作品悬赏活动中,短篇小说血肉被入选。1956年,教育报社主办的教育小说征文活动中飞蝗评选为优秀作品。1957年韩国日报有奖征文活动中苦难的两代被入选,引起了评论界的注目。以此为契机,河瑾灿正式登上了韩国文坛,成了众人瞩目的年轻作家。从此一发不可收,发表了落雷(1957)、山中自白(1958)、渡船的故事(1959)、白纸胡子(1959)、王陵与驻军(1963)、红红的山坡(1964)、三角之家(1966)、黄鼠狼(1970)、日本刀(1971)等许多短篇与夜壶(1971)、月礼小传等长篇小说。1972年以苦难的两代为标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1974年以月岛的故事为标题,出版了长篇全集。

河瑾灿的大部分小说以贫穷、偏僻的农村为舞台,形象地反映了民族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弊病。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同时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他的短篇结构精巧,多采用对照描写手法。语言通俗易懂,画面明朗,故事简洁。

苦难的两代,秦汉章译,见深夜的拥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

【内容提要】朴卜万道接到三代独子珍珠将要回家的消息,兴奋得一夜不能合眼。大清早他就急急忙忙地往火车站赶去。儿子要回来的信是从医院里邮过来的。儿子住在医院里,儿子也像自己一样成了残废人啦,这一想法时时叩击着朴万道的心。朴万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丢掉一条胳膊的。在火车站等儿子时,他不禁又联想到了自己的过去。

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了。小日本抓壮丁,把朴万道拉到了南洋的一个孤岛。在那里,他当苦力,每天修建军用机场。机场修建完工后,他又开始挖山洞。有一天,他安装炸药,拉完导火索,刚跑到洞口,碰巧遇上了联合军的空袭。他慌忙又躲到洞里,正好炸药爆炸了,醒来一看,一条胳膊没有了……

远处传来了火车驶来的声音。朴万道急忙跑到出站口等待儿子。过了一会儿从后面传来了“爹”的喊叫声。看到儿子时,朴万道傻眼了。在微风中,儿子的一条裤裆乱晃荡,一条腿没有了。朴万道差点儿昏死过去。稍顷,父子俩默默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儿子流着眼泪哀叹自己的命运。这时,朴万道说道:“你看,我没有胳膊不照样活得很舒心吗?”

回家的路上,有座独木桥。没有一条腿的珍珠过不了桥。无可奈何,年迈的父亲背着儿子过了独木桥。村庄后面的山岭默默地注视着这苦难的两代人。

【作品鉴赏】作者河瑾灿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作品。他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登上文坛的时期。这个时期经济落后、信息闭锁的农村是他主要的描写对象,其中描写战争给善良的村民带来的不幸与苦难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第二时期是从历史的纵坐标与现实的横坐标中理智地观照其交叉点的矛盾的时期。这时他仍以农村为舞台,反映农村生活,但由于受了存在主义与战后派文学的影响,赞赏生活中的强力的自由选择,所以不像第一时期那样沉溺于悲凉、哀伤的气氛之中,而是从历史的苦难中反思民族的文化,让人们重新鼓起生命的热量,向新生活奋进。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夜壶。第三时期作者专门写了历史小说,其主题是通过再现历史向人们鼓吹反日思想。

苦难的两代是作者第一时期的作品,写的是战争给两代人带来的悲剧。作品集中写朴万道一天当中的所见所闻,实际上却包容了朴万道几十年的历史,凸现了两代人同样的悲剧。这种相反相成,似乎矛盾却又和谐的立意和构思,新奇而精湛,它吸引读者饶有兴味地读下去,把读者带入一个交织着历史的痛苦与现实的残酷,充满着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悲剧住的艺术氛围中去。

作为作家河瑾灿特别关注朝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不幸。他与其他作家不同,不满足于仅仅表现战争破坏宁静的山村生活,给农民带来不幸等侧面,他站得更高,从民族的悲剧、人类的悲剧这样的高度上理解朝鲜战争。这样,他的作品中不仅有悲剧的氛围,还有从战争的创伤中怎样重新建起家园,怎样重新振兴民族这样的主题。因此苦难的两代中真切地表现两代人的悲剧的同时反映了两代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未来的憧憬。朴万道在作品中对儿子说道:“你看!我没有一条胳膊不照样生活得很好吗?”这样作品跳出了当时很多作家所致力的反战主题,更深地挖掘了人的存在价值。

在艺术上,这部作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篇首父亲去火车站接儿子,篇末父亲背儿子过独木桥互相照应,这样在形式上通体和谐均匀,造成一种谋篇构架上的完美感。在作品的立意上,既突出地描写战争给善良的村民带来的悲剧因素,又突出地表现了受到战争的创伤的村民们对生活的执著的追求。这样结构与立意互相照应的同时,作品把老一代与新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朝鲜战争,父亲的胳膊与儿子的腿加以进行对比,以此来渲染人们反战的强烈愿望。儿子的悲观与失望又反衬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先抑后扬,张弛有致,以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清新洗练、干净素朴的文字与作品的内容完美合璧,真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 下一篇: 秋日清源
  • 猜你喜欢
    • 《汉宫春 会稽秋风亭观雨赏析》

      起句化用《九歌·湘君》“袅袅兮秋风”句。“山河举目虽异”二句,是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典故。东晋时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游饮宴,周侯中坐而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作者登秋风亭时与东晋士大夫有同感,看到风景依旧,山

    • 《齐天乐·碧云阙处无多雨赏析》

      这首羁旅行役词在客愁的抒写中融入对旧情人的怀念,风格缠绵婉艳。写法上仿效最长于表现这一题材的柳永、周邦彦,而又有自己细巧含蓄、精工秀俊的特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析得好:“竹屋词无一平笔,跃冶精金,字字皆锤炼而出。此调起笔便迥绝

    • 苏轼《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全诗鉴赏

      南山北阙两非真,东颍西湖迹已陈。季子来归初可喜,老聃新沐定非人。酒清不醉休休暖,睡稳如禅息息匀。自笑尘劳馀一念,明年同泛越溪春。

    • 《访秋赏析》

      首联:“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诗篇一开始就蕴含着深沉的愁苦。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无法浇灭那心中熊熊燃烧的思家念国之火,愁思反而愈加沉重。他登上高楼遥望北方的家乡,西风吹来,酒意全消,而放眼望去,故园杳

    • 《冤魂志》

      《冤魂志》 志怪小说集。又称《还冤志》、《北齐还冤志》、《还冤记》、《冤报记》。隋颜之推撰。3卷,历代史志均有著录。现《宝颜堂秘笈》本、《续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均1卷35

    • 《咬菜根》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句成语,便是我们祖先留传下来,教我们不要怕吃苦的意思。 还记得少年的时候,立志要作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当时不知在哪本书内发见了这句格言,于是拿起案头的笔,将它恭楷抄出,粘在书

    • 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全诗鉴赏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

    • 以“气灵论”解释祭祀活动

      在宗法社会中,祭祀活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不能有丝毫的轻慢与亵渎的。《礼记·祭义》指出,人与万物死后,其精灵犹存,圣人设教,加以“鬼”“神”的名号,使民知所畏敬。“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

    •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 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

      名言: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 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 句意: 君子进德修业, 讲求忠信, 是为了增进品德; 修饰言辞, 应以诚信为本, 是为了立业。 出处: 《周易·乾·文言》

    • 王驾《雨晴》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雨晴》是王驾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描述了一个雨天晴朗的美丽场景。本文将提供这部作品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在短篇小说《雨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的清新景象。故事发生在乡间小屋中,主人公孤独而害怕,等待雨停后再离开。然而,在外面窗户上的景色却吸引了他的注意。 整个故事没有对话,只有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和对自然的敏感。作者将雨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室内的情景,以及外边花草树木的清晰轮廓,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王驾的独特创作风格。 《雨晴》的翻译更增强了原作的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