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年后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逾年后杖
【原典】
曹侍中彬①,为人仁爱多恕。尝知徐州②,有吏犯罪,既立案,逾年然后杖之,人皆不晓其旨。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彼其舅姑③必以妇为不利而恶之,朝夕笞骂④,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而法亦不赦也。”其用志如此。
【注释】
①曹侍中彬:曹彬(931~999),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人。后周显德五年(958),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乾德二年(964)率军灭后蜀,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雍熙三年(986),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为东路军主将,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被契丹军击败,致宋军全线溃退,降右骁卫上将军。后复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复任枢密使。死后谥“武惠”。事详宋史·曹彬传列传第十七。②徐州:古称“彭城”,位于今江苏省北部。③舅姑:公婆。④笞骂:打骂。
【译文】
侍中曹彬为人仁义慈爱,心怀宽恕。曾任徐州太守,有个官员犯了罪,立案以后,过了一年才杖罚他。别人都不知道曹彬这样做的用意,曹彬说:“我听说这个人新婚不久,如果当时就处罚他的话,新媳妇的公婆一定以为是新媳妇带来的坏运气,而讨厌新媳妇,早晚打骂而使新媳妇难以生存。于是我故意延缓处置他,而又没有违反法规。”曹彬的用意良苦。
【延伸阅读】
什么样的官是好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可以开出一大堆的条件,但刚正廉洁、大公无私,应该是好官必备的素质,所以过去的小说戏剧中,大凡是民间有冤案,最后都是“青天大老爷”来化解。“青天”的象征含义,就是大公无私。然而若只有廉洁,也不见得能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官。有的时候,清官还会作恶。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老残游记中的玉贤、刚弼,两人自恃清廉,但却造孽无数,让百姓苦不堪言。“那老董叹口气道:‘玉大人官却是个清官,办案也实在麻力,只是手太辣些,初起还办着几个强盗,后来强盗摸着他的脾气,这玉大人反倒做了强盗的兵器了。’”(第四回)“老残道:‘你们这玉大人好吗?’那人道:‘是个清官!是个好官!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难得有天把空得一个两个的。’”(第五回)小说对清官的刻画真实深刻,也点到了好官的软肋。大公无私充其量只能成为清官,但离好官的路途尚远。周星驰饰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这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要不然怎么对付得了那些坏人?”此话虽然出自特定的语境,但是也道出了好官的另一重要素质,即智慧。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个体要有所作为,的确需要一些变通的手段,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仁爱之心。曹彬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官,他正直、清廉、智慧,而且仁爱。史书称:“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人给宗族,无余积。”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曹彬的不可及处,正在于他的仁爱多恕之心。
-
【生卒】:1509—1564【介绍】: 法国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教的创始人。1509年7月10日出生于法国北部皮卡迪的努瓦荣。父亲曾任主
-
〔修务训〕 昔晋平公令官为钟,钟成而示师旷 ① 。师旷曰:“钟音不调。”平公曰:“寡人以示工,工皆以为调,而以为不调 ② ,何也?”师旷曰:“使后世之无知音者则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钟之不调。”故师旷之
-
【生卒】:1724—1804【介绍】: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
-
明经宣城宰,家此百尺澜。郑公不量力,敢以非意干。玄黄杂两战,绛青表双蟠。烈气死强敌,仁心恻饥寒。精诚祷必赴,苟简求亦难。萧条麦麰枯,洗荡日月宽。念子无吏责,十日勤征鞍。春蔬得雨雪,少助先生盘。龙不惮往
-
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鲁公余乞米。
-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春天歌曲有关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春的古诗词及歌曲求,有关春天的诗,歌曲,我需要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歌曲。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 唐 王涯《春游曲》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
-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作者: 何国栋 【本书体例】
-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散文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