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作品分析
【介绍】: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康德的思想发展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从1746年到1769年为“前批判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并取得了成就。在1769年开始的“批判时期”中,他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康德认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是由它们在认识之前没有批判的审查人的认识能力这一根本原因造成的。要克服片面性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必须在认识活动进行之前,先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以确定认识的方式和限度。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形式)去整理后天的感觉经验(“质料”),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识。他断言,人心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理性。他在论述感性、知性时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先验唯心主义”的内容。他指出,感性、知性是对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的认识,而理性则要求无限的、无条件的认识,要求把握绝对的统一体,即理念。理念就是“自在之物”,包括物理现象的统一体,即世界,精神现象的统一体,即灵魂,这两个现象的最高统一体,即上帝。他认为,人只有时空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再没有什么别的认识工具,因此,不能用时空和知性范畴去认识理念,即“自在之物”,这就会发生谬误;用知性范畴去把握世界,就会发生矛盾,即“二律背反”。于是,他认为谬误和矛盾的发生表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对无限的“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康德认为,“现象”界只有必然,没有自由,而“自在之物”世界则应该受自由的支配。为了使人们按道德律行动,达到至善,就要设定意志自由。而至善,要在人格的无限绵延中才能达到。因此,就要设定灵魂不死。这样,康德贬低理性强调意志自由,为鼓吹不可知论的形形色色现代反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开了先河,打下了现代派文学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早哲学基础。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只是对象以它的形式给主体带来的某种自由的愉快感。他的审美判断是“纯粹的”,不计利害、不夹杂着任何一点利害感的,它只关涉对象的形式和主体的情感,而不关涉对象的内容以及主体对它的了解。尽管他提出“依存美”,说美与内容有关,但在他的“纯粹美”说的就是美在形式。这种美学观点,基本上还是形式主义的。
在美学观上康德的反理性因素,可以说为从十九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唯心论的形式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为作为现代派文学艺术发展基础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和形式主义等流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
《豆蔻》咏豆蔻 又名白豆寇、园豆寇。姜科。多
-
视之不见,名曰“夷” ① ;听之不闻,名曰“希” ② ;搏之不得,名曰“微” ③ 。此三者不可致诘 ④ ,故混而为一 ⑤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⑥ ,绳绳兮不可名 ⑦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
-
对少年儿童实施基础教育的地方。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了正式学校。那时称小学为“左学”,因设在国都内王宫南面的左首而得名。 “小学”之称源于汉代,最初并不专指学校。班固据刘歆《六艺略》
-
风卷云舒合两班,曈曈瑞日映天颜。观书已获千秋镜,积德长为万岁山。腊雪未消三务起,壬人不用五兵闲。相逢父老争相贺,却笑华胥是梦间。 作品赏析【原题】: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臣闻天所眷命,生而神灵。
-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作者简介鱼玄机(844?—871年),长安人,出生于
-
夫子作《春秋》,以公天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夫子作《春秋》,以公天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
安石榴花开最迟,绛裙深树出幽菲。吾庐想见无限好,客子倦游胡不归。坐上一樽虽得满,古来四事巧相违。令人却忆湖边寺,垂柳阴阴昼掩扉。
-
作者: 董丽敏王绍艳崔承枢王质和兰成春 【原诗】:风
-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惜时贵学”类的诗句。 认真读书学习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间多么宝贵,一寸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