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原典】
唐光禄卿王守和①,未尝与人有争。尝于案几②间大书“忍”字,至于帏幌③之属,以绣画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时④,引对⑤曰:“卿名守和,已知不争。好书忍字,尤⑥见用心。”奏曰:“臣闻坚而必断,刚则必折,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帝曰:“善。”赐帛⑦以旌之。
【注释】
①光禄卿:官名。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食。王守和:生平不详。此事见载于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四,原题为“忍字”。②案几:长桌子,也泛指桌子。③帏幌:帐子、帷幔等悬挂物。④明皇:唐玄宗李隆基。非时:不满时政。⑤引对:指被皇帝召见问询。⑥尤:特别。⑦帛:丝织品的总称。
【译文】
唐代光禄卿王守和,从不与人发生争执,曾在书桌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忍”字,帏帐之中也绣了“忍”字。唐明皇认为王守和的姓氏和名字好像是诽谤当时的政治,于是召见问道:“你的名字叫守和,已经知道你不喜欢争斗;现在又喜欢写‘忍’字,更看出了你的用心所在。”王守和回答说:“我听说坚硬的东西容易被折断,万事之中,以忍为先。”唐明皇称赞道:“好。”并赏赐他锦帛以示表彰。
【延伸阅读】
西汉大儒刘向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新序·杂事五)这就是著名的“叶公好龙”。但凡那些嘴上说得很好的人,往往在行动上得不到践行,口惠而实不至,言行相违对很多人来说,是真实存在的状态。不单如此,按照心理学上的说法,人缺乏什么往往会刻意追求什么,所以才会有坊间常说的话,即自负的人其实就是自卑的人,而自卑的人往往表现得很自负。王守和处处书“忍”,大体也是如此。因为故事是这样叙述的,即作者先下一“未尝与人有争”的论断,然后才说王守和曾经有过“大书忍字”的生活细节。然而“不争”与“书忍”,何者在先何者在后,意义却大不相同。若“书忍”在前,则“未尝与人争”是“忍”的结果;若“未尝与人争”在前,则“书忍”就纯属多余,且毫无意义。所以我们有理由断言,王守和应该是在社会上因为不忍吃了苦头,所以才下定决心要“忍”。一如社会上很多年轻人,碰壁、挫折之后,也会在手臂上写上大大的“忍”字。不过王守和的动静更大,以至于惊动了皇帝,这大概是王守和始料未及的事。不过王守和的“忍”并非硬性没来由的“忍”,他在老子哲学说中找到了理论依据,谦卑柔下,弱能胜强,本质都是忍。有意思的是,唐代的几任君王都很推崇“忍”,如之前的太宗、高宗,以及此处的玄宗。或者在他们看来“忍”其实就是不争,其根基就是老子哲学,而老子正是唐代官方极力宣扬的。所以唐代多“忍”者,或者也与上述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
曾子固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
-
《墨翟则崇尚节俭。》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颜延之 夫璿玉致美 (1) ,不为池隍之宝 (2) ; 桂椒信芳 (3) ,而非园林之实 (4) 。岂其深而好远哉? 盖云殊性而已 (5) 。故无足而至者 (6) ,物之藉也 (7) ; 随踵而立者
-
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岐。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雨气燕先觉,叶阴蝉遽知。望乡尤忌晚,山晚更参差。
-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全部分给农民。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年
-
【名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注释与译文]已经读过的书还要不厌其烦地经常阅读,只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你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 参考文献 (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 白居易 【原文】: 匡庐奇秀(1),甲天下山。
-
有个人人真攀羡。问著洋洋回却面。你若无意向他人,为甚梦中频相见。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风流肠肚不坚牢,只恐被伊牵引断。
-
《青琐高议》 北宋刘斧撰。刘斧大约生活在宋仁宗至宋神宗时期,其身世履历均不详。此书在南宋初年已经颇为流行,曾慥《类说》和朱胜非《绀珠集》都收入了该书的若干条文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宋史·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