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与乡间
城中与乡间
城中多大屋,乡间多树木;城中多繁华,乡间多空气……
为什么住在乡间的人,喜欢到城中来?为的是大屋与繁华么?
为什么住在城中的人,不喜欢到乡间去?他们不喜观花草树木与新鲜空气么?
那些问题,我一个都不能作答。不过我知道古代文学家,哲学家那一类的人,都赞成城中,不赞成乡间,例如:英国的庄逊博士(Dr. Johnson)与希腊的苏格拉底(Socrates)。
庄逊就是那位大字典作者,就是那位因作大字典而成大名者。他固然也旅行,但不肯久居乡间。他一生的事实太多了,我暂且不讲。我今天专讲苏格拉底喜居城中的意见,如下:
苏格拉底和费觉世(Phaedrus),同往乡间作半日的游玩。苏氏到了乡间,非独寸步难行,并且一物不知。费要领他到溪旁树荫下去,他说道:“好,好,只要有可坐之处。”
费道:“那边有微风,那边有青色,那边的蓧悬木(树名)高不高?”
苏道:“高,高,只要有可坐之处。”
到了树边,苏问费:“这枝树是不是蓧悬木?此处是不是你要领我来的地点?”
费道:“是呀。这就是蓧悬木。”
苏道:“有树荫,可以休息。”
费道:“你到了乡间,真像一个生客。你似乎没有出过城门。”
苏道:“我的好友,对的。不过你要原谅我,我喜欢住在城中,不喜欢到乡间来,因为城中人多的缘故。乡间固然有树,但是不能做我的导师,人能做我的导师。”
因此我们知道哲学家和文学家所以住城中者,贪的是人——不是大屋,不是奢华。这是古代的情形,恐怕现在不这样罢。诗曰:
树木虽然雅,
难为人类师。
高明有此见,
小己心生疑。
原载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新中国报
-
法国象征诗派名将马拉梅*的代表作。这是一首由110行构成的“亚历山大体”(每行12个音节,每两行用一韵)诗。1876年问世。 诗的大意是:一个
-
曹伯启的《子规》是一首悲婉动人的诗歌作品。全诗由七个四言句子构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和诗人的离愁别绪。诗中的句子简洁明了,字字贴切,让人读后产生深深的共鸣。这首诗通过对世界的描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让人们不禁陷入对诗人心境的思考。
-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一作九)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无庸客昭世。衰鬓日(一作白)如蓬。顽疏暗人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苏州河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苏州河的诗歌,关于苏州河的诗歌,苏州河诗歌。我也在找啊…………永远的苏州河??多想??做一回江南的浣纱女子??在苏州河边??看你坐在巧手精雕的船弦??看你缓缓的远离我相思的视线??
-
郁郁苍髯千岁姿,肯来杯酒作儿嬉。流芳不待龟巢叶,(唐人以荷叶为酒杯,谓之碧筒酒。)扫白聊烦鹤踏枝。醉里便成欹雪舞,醒时与作啸风辞。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
-
玉漏声沉晓色回,五云绚彩映庭槐。持巾珠履搀称贺,飞鞚貂璫押赐来。黄菊尚迟三日约,碧桃已作十分开。洞天春色非人世,不记河第几回。
-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
-
威尔士诗歌 从塔利辛和阿内林的颂歌到今天,威
-
城头月落尚啼乌,乌榜红舷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飏双凫。映山黄帽螭头舫,夹道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
【注释】:起首“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摧人去 !”这两句是牢骚话:刚刚二更时分,城楼上还要敲三通鼓才天亮,何必这么死命地催人走呢!据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四,翰林学士孙洙某晚正在太尉李端愿家欢宴,有美女侍妾奏乐助兴,恰逢此时朝廷宣召,心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