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北狄俘虏之苦》译文与赏析
北狄俘虏之苦
北狄俘虏之苦
【原文】
元魏破江陵,尽[1]以所俘士民为奴,无问贵贱,盖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后,陷于金虏者,帝子王孙,宦门仕族之家,尽没为奴婢,使供作务。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2]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为猴粮。岁支麻五把,令缉为裘[3],此外更无一钱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缉者,则终岁裸体,虏或哀之,则使执爨[4],虽时负火得暖气,然才出外取柴,归再坐火边,皮肉即脱落,不日辄死。惟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之类,寻常只团坐地上,以败席或芦藉衬之。遇客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酒阑客散,各复其初,依旧环坐刺绣,任其生死,视如草芥。先公在英州,为摄守蔡寯言之,蔡书于甲戌日记,后其子大器录以相示,此松漠记闻所遗也。
【注释】
[1]尽:所有的,全部。[2]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3]令缉为裘:让他们把麻编成衣服。缉:把麻析成缕连接起来。裘:皮衣。[4]爨(cuàn):烧火做饭。
【译文】
北魏攻破江陵时,把所有被俘获的士人百姓当成奴隶,不论这些人身份高低贵贱,一同对待,大概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都是这样。宋朝的靖康年间后,沦陷为金人俘虏的,不管是帝王子孙,还是官宦人家,全部沦落为奴婢,让他们做苦役。每人每月发五斗稗子,让他们自己舂成米,一斗稗子去了皮之后就只能得到八升,当做这一月的粮食,每年发五把麻,让他们把麻编织成衣服,除此之外,就没有一钱一帛的收入。男子有不会将麻编织成衣服的,就要终年都要赤裸着身体,有的金人可怜他们,让他们做些烧火煮饭的活,虽然有时可以靠火得暖,但是刚出去取柴,回来再坐在火边,皮肉就会脱落,不出几日就死了。金人只喜欢有手艺的人,如医人、绣工之类,平常只让他们团坐在地上,用破席子或芦苇席编成的垫子衬托着他们。遇到客人到开筵时,叫来能够演奏乐器的人为他们演奏,酒席结束客人离去,他们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依旧环坐在一起刺绣,任其生死,视同草芥一样。先父在英州,对兼知州蔡寯说过这些事,蔡寯把这些事情写入甲戌日记,后来他的儿子蔡大器拿来给我看,这是松漠记闻没有记载到的。
【评析】
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靖康”之后,“大金国”俘虏营里的宋人奴隶生活苦不堪言的景象,间接讽刺了金人野蛮凶残。文中写道,被金人俘虏之人,不分贵贱,一律都作为奴隶,让其做苦力。“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仅为猴粮,“岁支麻五把,令缉为裘,此外更无一钱一帛之入”。然而更残酷的是男子不能“缉为裘”者,只能终岁裸体,等待死亡。有手艺的人,“遇客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客散之后,就和原来一样,任其生死,生命如同草芥一样轻贱。自己的命运不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由此也能看出,战争能对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造成严重的破坏,给天下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注释与译文]巫山,在今四川
-
【原题】:二弟在远经年无书张倩忽来相看蔡生以诗见庆次其韵
-
野人日日献花来,只倩渠侬取意栽。高下参差无次序,要令不似俗亭台。
-
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里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远望兮,上摩青苍以晻霭,下压后土之鸿厖。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谾。千岩
-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
国学名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出处和解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出自《荀子·劝学篇》。意为天道是减少多余来补充不足,而人的道德修养则是减少不足以奉养多余。这句话告诫人们在处理事物时要有节制,不要过于浪费;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善于减少自己的不足,以尊重他人的优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必须理性地分配资源,同时也要有所取舍和提升自己。
-
百丈瀑 打开自己,把圆润、晶亮、摇曳、痴情,全交给排闼而来的青山。凝神,竟有马蹄声疾驰而过,一瞬就是一生。 是一种呼唤和回应,
-
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追随燕蓟儿,颖锐物不隔。服事哥舒翰,意无流沙碛。未甚拔行间,犬戎大充斥。短小精悍姿,几然强寇敌。贯穿百万众,出主由咫尺。马鞍悬将首,甲外控鸣镝。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九曲非外
-
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阴合连藤架,丛香近菊篱。壁宜藜杖倚,门称荻帘垂。窗里风清夜,檐间月好时。留连尝酒客,句引坐禅师。伴宿双栖鹤,扶行一侍儿。绿醅量盏饮,红稻约升炊。龌龊豪家
-
《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