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
【4079】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
(〔美〕田辰山著,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2万字,2016年10月第1版,42元)
△导论:西方辩证法的中国化历程;1-8章:[1]“通变”:一种中国的思维风格;[2]马克思主义初渐中国;[3]对辩证法最初的“通变”释读;[4]瞿秋白对辩证唯物论的解读;[5]辩证唯物主义通俗化;[6]艾思奇: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化;[7]毛泽东: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形成与成熟。[8]结论:后毛泽东时代的辩证法。
〇这本书分析了“通变”思想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影响。通过细腻的逻辑与概念梳理,配以充实的历史资料陈述,阐述了这两种辩证法思想的差别,并对二者如何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察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历程,呈现了贯通中西的壮阔视野,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中西方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〇从易经中总结出来的“通变”哲学的七大启示:[1]一个互系关系的宇宙;[2]包含任何形式和类型的互系;[3]人是自然的延续;[4]神是人,不是上帝;[5]变是延续;[6]相反相成偶对体;[7]“通变”之道。
〇现代汉语词典有关词条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这样概括的:辩证法:[1]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在历史上,辩证法经历了自发、唯心、唯物三个阶段,自发的辩证法是朴素的、直观的、只能对世界作一般的描述。唯心的辩证法虽然揭示了客观世界的辩证现实,但它在揭示这个问题时用的是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才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2]特指唯物辩证法。
-
人各有才,才各有大小。大者安其大而无忽于小,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
名言: 人各有才,才各有大
-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李白在秋浦时所作组诗《秋浦歌十七首》,是诗人晚年的代表作。“秋浦”,唐县名,今安徽贵池。“其十一”一首,是对秋浦山川景物的歌咏。 诗的开头,“逻人横
-
【名句】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 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见的多、听的多,就会耳聪目明脑子活;好朋友多,就很容易做成学问。说明要通晓事理、做成学问,必须广所见闻、多交有学识的朋友。
-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出处】唐温庭筠《 苏武庙 》。 【意思】可惜九泉之下的武帝没能看见苏武归来受封侯之赏,使他空自面向秋水痛哭时光的一去不返! 【全诗】 《苏武庙》 .[唐].
-
张养浩《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的七言律待。泰山又称东
-
冬青树,汉朝的宫殿与宋朝诸帝的陵墓都种植它。此诗以“冬青花”为题,有它的特殊意义。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说见到冬青花而一日肠九折。司马迁《报任安书》云:“肠一日而九回。”言悲痛之极。 “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
-
隽永深沉的《朱尔和吉姆》《朱尔和吉姆》是一部根据昂利·皮埃尔·洛齐的自传体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1907年,身材矮胖的奥地利青年朱尔
-
别样冬日走古道初冬时节,天高气爽。这样的时节最适宜户外行走,南方柔和的色调触动了我们行走的欲望,于是,和朋友们约起,徒步行走于山野
-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出处】唐杜甫《 登楼 》。 【意思】圣朝就像北极星永保气运,盗寇侵河山只能徒劳兴叹。 【全诗】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