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之罪恶》鉴赏
作者: 曹增渝
焦菊隐
时间一手将我所有的都偷跑了,只留下了哀悔。
时间好似狂风,连号带唉,将我的生命偷跑了;我所有的残余,只是哀悔。
当我在安逸快乐时,她轻轻地向我软语缠绵,使我不能从迷茫中振起——似一只湿了翼的小鸟,伏居在温暖的香巢。
我一听了她甜蜜的美妙的脚声,如飞丝般绕人心轮,就渐渐睡了去。
但当我醒了时,一切都被时间偷走了;我所有的,现在,只是哀悔,只是哀悔。
1924年6月5日黄昏
哀叹年华易逝、韶光不再的作品是常见的。至少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和散文诗中,我们就读到过周作人的过去的生命和朱自清的匆匆。
这篇时之罪恶与上述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感慨是相似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是情感色彩的差异。当周作人在病院中意识到过去的三个月的生命已经“没有了”、“永远的走过去了”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但也是冷静的;当朱自清“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已经从他手中溜去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怅惘的,困惑的;在时之罪恶中,焦菊隐面对时光白白地流逝,所感到的则是一种懊丧的、痛惜的感情。
其次是关注对象的差异。周作人和朱自清的作品所关注的,是透过个体生命一去不复返的足音对于人生奥义的体察和探究。焦菊隐在这里对所谓“时之罪恶”的谴责,其实所表现的乃是对个体的人生态度、对年华虚掷的种反省和检讨。
这篇散文诗在艺术上也不同周作人的真切和朱自清的精巧。它的主要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复杂的抒情技巧。整个作品可以看作是同一乐句的三次变奏。第一段是一种完整的、清晰的陈述;第二段通过比喻和修饰性的短语,再一次重复和强调了第一段已经说过的题旨;从第三段到第五段,既是对上述题旨的具体补充和展开,同时也是再一次的反复和强调。三次反复,每一次在内容和语式上都有发展,有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渲染出一种情感的氛围,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三峡倚迢嶢,同迁地最遥。物华虽可爱,乡思独无聊。江水流青嶂,猿声在碧霄。野篁抽夏◇,丛橘长春条。未腊梅先发,经霜叶不凋。江云愁蔽日,山雾晦连朝。斫谷争收漆,梯林◇摘椒。巴賨船贾集,蛮市酒旗招。时节同荆
-
4月27日 川东起义 : 4月27日起,中国共产党在四川省东部先后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统称川东起义。1929年4月27日,在以王维舟为书记的川东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万源、宣汉、梁山(今梁平)、开江
-
班班林间鸠,谷谷命其匹。迨天之未雨,与汝勿相失。春原洗新霁,绿叶暗朝日。鸣声相呼和,应答如吹律。深栖柔桑暖,下啄高田实。人皆笑汝拙,无巢以家室。易安由寡求,吾羡拙之佚。吾虽有室家,出处曾不一。荆蛮昔窜
-
[汉]无名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左传·成公二十年》 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默写,内容包括七年级上全册古诗文默写,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测试理解默写,七年级上古诗默写,快,不用附答案。七上古诗词默写1.乱花渐欲迷人眼, 。2. ,江春入旧年。3.老骥伏枥, 。4.《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曹
-
【原题】:自判此生非醉杀则睡杀耳未知天公肯见容否作续醉睡句
-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