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者日以疏·[汉]无名氏》原文与赏析
[汉]无名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东汉末年,由于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整个社会动荡不已。如果说季节物侯的变化容易触发人们对于某种生命律动的体验,那么时代政治的骚动更能够引起人们心理感受的剧烈变化。仕途多舛,蒿目时艰,使文人倍感人生之艰、生命之促。这首诗便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发出的人生慨叹。
诗篇一开始便以饱经忧患、满怀焦虑的口吻感喟道:“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诗人站在现实的角度,把宇宙中一切事物以“去者”与“来者”概括之;而从心灵感受出发,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以“疏”与“亲”统筹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正因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诗人才有这样的感喟。在这里,诗人在离去和将来的极大反差中,让人感受着一种汲汲惶惶如恐不及的愁绪。
那么,这沉痛而深刻的人生感慨是怎样触发的呢?接下来的六句便描写了刺激诗人情感活动的特定环境。这就是走出外城门所见到的满目丘坟和古墓被耕作田、墓旁之松柏被砍作柴的景象。“但见丘与坟”不仅仅是说丘坟累累别无他见,而且暗含着丘坟就是人生归宿的情感。在这里,诗人不仅从“死”中意识到“生”的悲哀,而且从死中进一步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紧迫。而越是如此,诗人对现实不能承认自我存在的价值和难以实现人生价值越能激起愤慨和不满。但是,自己又无力去改变这种现实,于是苦闷、绝望、悲哀一起产生。正是由于如此,风吹白杨发出的“萧萧”的悲声才引起了自己内心凄寂悲愁的共鸣。
最后二句写归乡无路的悲哀。“还故里”是感于日月易逝、岁不我与而不想蹉跎岁月、徒羁他乡的愿望,但这愿望却由于“道无因”而难以实现。在古诗十九首中,类似的描写还有行行重行行的“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涉江采芙蓉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等,其中“阻且长”、“漫浩浩”正可作“无因”的注脚。它不仅仅指道路的艰难、关河的间隔,举凡一切足以造成障碍的社会人事因素均包括在内。正如朱筠所说:“此二句不说出欲归不得之故,但曰‘无因’,凡羁旅苦况,欲归不得者尽括其中,所以为妙。”(古诗十九首说)。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寓理于情。本诗抒发的虽是个人时光易逝、故乡难归的悲凉之情,却寓含着博大悠远的人生哲理。从生命的意义上,诗人叹的是人生易逝;从时间的意义上,诗人忧的是节序如流;而从存在价值的意义上,诗人则追求实现自我。难怪后人称它“用意警绝,谈理玄微”了(语见诗薮卷三)。其次是情景交融。全诗首二句与末二句是抒情,中间六句为写景,景因情设,情因景生,而以一个“愁”字把全诗凝成一个艺术整体。
-
[宋]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
-
今朝一壶酒,言送漳州牧。半自要闲游,爱花怜草绿。花前下鞍马,草上携丝竹。行客饮数杯,主人歌一曲。端居惜风景,屡出劳僮仆。独醉似无名,借君作题目。
-
原题:鹤亭移监丹徒权关来金陵邀酌水榭写示杂咏十二篇
-
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我今年已长,日夜二毛新。顾念娇啼面,思量老病身。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
-
当炉一曲竹枝歌,肠断江南柰尔何。游子未归春又老,夜来风雨落花多。
-
名言: 达则兼善而不渝, 穷则自得而无闷。 句意: 得志则和他人一起求善, 并不改变自己的志愿; 不得志也怡然自得而不苦闷。 出处: 三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
夹杂在岩层中间的石头,从来不知道自己是来自一亿六千万年以前,也不清楚在海底沉睡了多久,只觉酣酣一梦,睁开眼就已是沧海桑田。沉积岩没
-
[战国] 屈 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 ② ,被薜荔兮带女萝 ③ 。 既含睇兮又宜笑 ④ ,子慕予兮善窈窕 ⑤ 。 乘赤豹兮从文狸 ⑥ ,辛夷车兮结桂旗 ⑦ 。 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 ⑧ 。 余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夏天惊喜的诗句,内容包括描写夏天惊喜的诗句,描写夏天惊喜的诗句,有关夏天的诗句。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
-
论题解析 [解题]爱国(patriotism),指热爱自己的国家。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而深厚的情感表达。这种感情纯洁、高尚、神圣。爱国也是一种尊严,一种信仰。 爱国的力量是伟大的。正是出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