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
【3375】硬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
(蔡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1.1万字,2014年1月第1版,39元)
△共10章:三十年仁政乃成;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根本动力;全球化与中国因素;发展阶段与转折点;可持续增长引擎;延续人口红利;实现包容性增长;挖掘制度红利;拥抱伟大复兴。
〇自鸦片战争之始的近代中国,遭受落后挨打的命运使大多数中国人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心理: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改变“西强我弱”和重振中华雄风需要从文化批判和文化革新开始。
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道:“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就是说,30年叫做一代,治理国家者施仁政,解决民生问题,30年是一个可以初显实效的时间区段。
〇中国能够最大化地获益于全球化,根本原因在于在深度参与、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外部条件时,把自身有利的制度优势和经济发展条件等中国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换句话说,中国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和促进发展,充分利用了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积极因素,尽可能避免了其消极因素,成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赶超的经典范例。
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美国的百岁老人),提供了自己对“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他认为原因在于:中国缺乏一个思想的市场。市场,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舞台或者平台,思想或者创造力借此得到孕育、诞生、哺育、激励和成长。
〇户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分割城乡社会福利供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计划经济制度安排。
〇中国农业三个阶段:解决食品供给问题的阶段;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阶段;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阶段。
〇患寡,也患不均。
(2018年1月13日晚阅毕)
-
《夜半梅花春雪生,小窗灯火读书声.》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夜半梅花春雪生,小窗灯火读书声。》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萧条岁除夜,旅泊在洺州。
-
《诗薮》 《诗薮》,诗话著作,明胡应麟著。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校补本。《诗薮》成书于万历十八年(1590),凡20卷,计内编6卷,分论古、近体诗;外编6卷,历评周、汉、六朝、唐、宋、元诗;杂编6
-
画一幅秋分的图,云淡风轻是主体;唱一支秋分的歌,诗情画意是旋律;写一首秋分的诗,宁静恬淡是韵脚;发一条秋分的短信,字里行间是祝福。愿你秋分快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分经典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白天奔波,黑夜行走,要走的路该有多长。 站在树下望秋风,天边的云彩轻轻飘,树上的黄叶悄悄落。谁也不经意走过的路长满了草,也不经意身后的背影挂满了霜,只知道朝前走的路途不能随便走走停停,也不能随意东拐西晃,还得憋着一口气、
-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
评论辛弃疾词特色之语。宋陈模《论稼轩词》谓辛词《贺新郎》(绿树听鶗鴂)一首尽集许多怨事,全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又谓《沁园春》(杯汝来前)一首如班固之《宾戏》、扬雄之《解嘲》,乃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课外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内容包括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初中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初一下册课外古诗赏析题答案。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
-
初人四记1.记喜我们家是个大族,父辈兄弟有五:四人健在;大伯夭亡,死于噎食而不治。据说曾有一个婶娘,极俊,可惜没生没养,又熬不得寡
-
风转云头敛,烟销水面开。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郡静官初罢,乡遥信未回。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