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唐]李白》原文与赏析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为汉乐府诗题。本篇大约作于出翰林“赐金放还”后。三年的翰林供奉,使浪漫的李白初步认识到了官场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也痛苦地发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李白心中产生了沉深的积郁和良多的感慨,本篇借乐府旧题抒发了这种失意的愤懑,同时也表达了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
起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如椽之笔描写了黄河之水自天而降、滚滚东去,一泻千里、奔流不息的宏伟景观,极富气魄。当时诗人与两位好友岑勋、元丹丘在离黄河不远的颍阳置酒高歌,因而诗篇很自然地以黄河起兴。大河奔流的景象触发了李白的惜时意绪,使他深感时光易逝,就如奔流到海的黄河之水一样一去而不复返,因而他慷慨悲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荏苒,岁不我待,早晨的青丝到晚上就变成了白雪。“朝”、“暮”变化的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时光流逝的迅疾和人生在世的短暂。在这里,诗人似乎在悲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但这不是庸人在无情的自然法则面前的悲观、恐惧和颓唐。生性开朗的诗人对万物变易的自然规律一直是以豁达的态度坦然待之的。他知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因为“万物兴歇皆自然”(日出入行)。在这里,诗人之所以为白发而悲,是因为年华虚度、功业未建、壮志未酬。因此,这种“悲”是虎落平川式的悲哀,是壮士不得于世的悲叹,因而悲中见豪、悲中有壮。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诗人进取的愿望和斗志。这四句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们既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短暂的自然规律,更传达出了人类在这一自然规律前的沉思,表现出了人类深刻的时间忧患意识和积极的进取意识——于大彻大悟中又令人振奋。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这四句所表达的时光易逝、功业未建的矛盾意绪又为下文提供了抒情的前提和线索,是全诗的一个总纲。下面所进行的种种复杂的情绪活动,不管是洒脱、自信还是忧郁、愤懑都是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说既然人生易老、功业未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那么适逢难得的得意之时,就应该尽情行乐,把忧愁烦恼抛在一边。在好友相聚、快意适性之时,酒可以使人暂时忘却现实的悲愁,可以使人们在觥筹交错、身心舒展之中短暂地体会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能愿动词“须”的使用、双重否定的句式都强烈地体现了诗人要喝酒、要尽欢的愿望。这种愿望越强烈,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就显得越挚诚、越炽烈,因为饱受忧患的人们只有在酒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但这并不是于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而是执着人生、热爱人生的表现,亦即诗人的入世愿望得不到舒展时的一种变相渴望和满足。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诗人没有消沉,没有颓丧,而是借酒振奋、借酒找“乐”(人生之乐),这是一种怎样洒脱的风度,这是一种怎样旷达的怀抱!正是在这种潇洒放逸的格调中,诗人昂首高歌出了饱含哲理的自信乐观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志向远大,才调高超,虽然用世之途坎坷,至此尚未功成,但是他并没有丧失对自我的信心,而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所用、崇高理想必能施展。这种饱含进取精神的自我鼓励和积极的自我心理平衡,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失意的有志之士之心。是的,也许有材未必终能为世所用,但是人们必须始终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才能为实现“有用”去拼搏、去奋斗。从“悲白发”中弹奏出这样激动人心的音符,这就是李白的风格!洞悉人生的短暂,而能积极进取,这就是李白的人生态度!正是抱着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李白要从烹羊宰牛中寻觅人生的乐趣,要从“三百杯”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了。于是,他热情地反客为主、频频地向两位好友劝酒:“将进酒,杯莫停。”在这里,诗人不再是“独酌无相亲”,只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而是面对着自己的知己,于是,在“酒酣胸胆正开张”中,诗人便可以将积抑心头的愤懑牢骚痛快淋漓地倾吐出来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了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诗人视富贵如敝屣,在精神上胜过了那些缙绅豪门;这也说明诗人的进取不在富贵。那么,诗人为什么又只愿长醉不愿醒来呢?是不是诗人想醉生梦死,在花天酒地中了此一生呢?不是!这只是诗人的愤激的牢骚之语,意在发泄对这个圣贤寂寞、蹇驴得志的黑暗社会的不满。圣贤寂寞的社会是不公道的社会、没有希望的社会;在李白看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与其作一个寂寞的圣贤,还不如作一个留名的饮者。诗人以离径叛道的姿态对这个社会表现出了一种狂狷不恭的态度。因此,诗人的痛饮、狂饮又是对社会的一种变相的控诉和反抗。为了在饮中找乐、在饮中泄愤,诗人又引用陈王曹植宴平乐的典故,为饮者壮威添色。曹植这位饱学多能而又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曾“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与宾客畅饮,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为效法的对象,劝主人不要愁少钱,要将五花马、千金裘典当出去,以换美酒。为了体味人生之乐、泄尽心头之恨,酒必须喝得过瘾、喝得痛快、喝得尽兴!只有这样才能消去心头的无穷忧愁。在这里,“万古愁”紧紧扣合了开头的“悲”,表现了诗人内心拼搏激荡的整个过程。
总之,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愤懑悲愁与乐观自信的复杂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都是借助酒力,紧紧围绕着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建这一人生矛盾展开的。因为他有才,所以他对建功立业才充满自信,所以才显得乐观;因为他不遇,所以才悲愁,所以才愤懑。诗歌在复杂的情感中透露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时光荏苒、时不我待;建功立业,更须及时。而这种人生哲理由于诗人充沛情感的浸润,所以显得更为慷慨、更为热烈,也更为动人。诗情与哲理的结合,使这首诗歌显得既热情又深刻;它们既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深刻的人生思索和鲜明的叛逆性格,又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主情风格。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怀才不遇的矛盾,在李白的体验和感受中借饮酒悲歌得到了典型化的表现。将进酒传达出了封建社会中无数失意壮士的共同心声,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
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
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 作品赏析听都子歌词云:试问嫦娥更要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三年古诗词考点汇总,内容包括初中3年所有古诗词,求初一至初三语文所有古诗的考点,初中三年重点考点,文言文,古诗,重点字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 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全集 七年级上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纲鉴易知录》 编年记事通史,清吴乘权等辑,施意周点校,1960年中华书局初刊,后多次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带月的连续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连续两句带“月”字的诗句,古诗词中含有"月"的连续句子,有没有两句连续带“月”的古诗词名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连续两句都带有“月”字的句子:(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这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采桑子,内容包括八年级上册语文全部古诗,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18首,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一)课内古诗 【望岳】(杜甫 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城厢人,生于宋朝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卒于公元1269年,享年83岁。是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词家,创作了大量悲壮激昂的爱国
-
在鲁迅先生的笔底下,如果说阿Q是中国特有的农民型,那末,阿金便应该说是在半殖民地中国洋场中的西崽相了。 阿Q虽然十足的表现出中国人的劣根性,然而,他一方面受着赵太爷等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另一方面,又遭着
-
诗别集。原集六十卷,经北宋王洙编为二十卷,遂为定本。唐杜甫撰。成书于宝元二年(1039年)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生于唐太极元年(712年),卒于唐大历五年(770年)。河南巩县人。初唐著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