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变中国
【4416】教育改变中国
(顾明远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31.7万字,2018年6月第1版,68元)
顾明远:比较教育研究之父;鲁洁:道德危机时代的守望者;刘道玉:武汉大学的“蔡元培”;陶西平:教育战线的常青藤;柳斌:素质教育倡导者;徐永光:希望工程创始人;杨东平:为教育公平鼓与呼;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李希贵:教育家办教育的典型;俞敏洪:大学生和创业者的心灵导师。
日本明治维新后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第二次,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
封建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近代史受过几次大的冲击:[1]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2]“五四”运动;[3]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封闭式的教育思想:[1]狭隘的教育价值观;[2]因循守旧的人才观;[3]轻视实践、轻视技术的观念;[4]僵化的教学模式。
需要树立哪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1]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价值观;[2]树立全时空的教育观;[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的广泛性、人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人才的和谐性、人才的超前性;[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5]建立新的教学观。
教育是系统工程,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力协作,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的八大特征:[1]受教育者的民主性和公平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4]教育的个性化和创造性;[5]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6]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性;[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
教育的原点:育人。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制约阻挠我国形成现代大学之因素。
治漏找因,治乱除根。
“是大学改造社会,而不是社会改造大学,这是大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说。
一个有担当的大学校长,应当有宏大的练达,包括观察事物敏锐的眼光、判断事物深刻的洞见,处理人际关系的练达,以及敢为天下先的胆识。
基础教育的价值是育人而不是选拔。
均衡发展的实质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来?
以人为本:要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以人的人格尊严为本、以人的个性和和谐发展为本、以绝大多数人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本。
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他为什么能成功”的问题时说:他的成功是利益于小学老师的教导。是小学老师教会了他:1.吃饭前先洗手;2.不说假话;3.做错了事要改正;4.承诺了的事要做到。他认为,正是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为他的人生坐标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鲁洁: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
刘道玉: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教育理念又是教育文化的精髓。
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俞敏洪:改变态度才有创新。
-
《梅花·山驿梅花》咏梅花诗鉴赏 李群玉生在幽
-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李清照 李清照 芭 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①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② 。 注释 ①中庭:庭是我国旧式
-
《芦雪庵即景联句》 王熙凤:一夜北风紧, 李纨: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 香菱: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 贾探春: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 李绮: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 李纹: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
-
起句化用《九歌·湘君》“袅袅兮秋风”句。“山河举目虽异”二句,是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典故。东晋时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游饮宴,周侯中坐而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作者登秋风亭时与东晋士大夫有同感,看到风景依旧,山
-
下官才不旷俗,宠不动时〔2〕。充帝王之万姓,预乾坤之一物〔3〕。早师《周礼》,偶爱儒
-
紫微阁老自多情,白首圆公岂要迎。伴我绿槐阴下歇,向君红旆影前行。纶巾发少浑欹仄,篮舆肩齐甚稳平。但问主人留几日,分司宾客去无程。
-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
-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苍茫岁欲晚,辛苦客方行。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湘波各深浅,空轸
-
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嫩节留馀箨,新业出旧阑。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乐府裁龙笛,渔家伐钓竿。何如道门里,青翠拂仙坛。
-
《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到自己生命的力》 指危险的环境更能磨炼人的意志。鲁迅《秋夜纪游》:“危险?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到自己生命的力。在危险中漫游,是很好的。” 【例】作为一名刑警,经常会面临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