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与白杨》鉴赏
作者: 张俊山
唐弢
在春天里我爱繁枝密叶的垂柳。
试设想溪边湖畔,当黄昏推出新月,水面浮上薄雾的时候,有三两柔条,在银光里飘拂,且不说栖莺系马,曾绾住离人多少相思,只看她泪人儿似的低头悄立,恰像有一腔冤抑,待向人细诉。
你曾为她的沉默而动心么?
在秋天里我又爱萧萧的白杨。他是个出色的歌者。风前月下,拖着瘦长的身影。似流浪的诗人,向荒原踯躅,独个儿与地下人为邻。兴来时引吭高歌,更无须竖琴洞箫,有墙下的促织与田间的络纬相和。你不听见那曲子么?郁勃苍凉,如猿鸣狐啼,聆余音哀啭,小楼一角,正有人潸然泪下哩。
你的眼角湿了,是为了他的孤独么?
在历来的诗文中,以“杨柳”为题材的篇什难以计数。能将这“古老”的题材翻出新的花样,就不失为文章高手。
唐弢的垂柳与白杨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尝试。这篇散文诗不仅以其体裁形式迥异于“诗”和“散文”,成为同一题材的新的形式建构,而且其运用拟人手法描景状物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仅就后者而论,它就是一篇新颖之作。
诗人的喜爱垂柳和白杨,是各有所钟的。对于垂柳,他钟情于其哀伤的“沉默”;而对于白杨,则却是感动十其“孤独”了。“垂柳与白杨”作为两个意象,都被诗人赋与特有的人格精神,运笔着墨之际,着意突现其各不相同的形神特征。
写垂柳的“形”,抓住其柔美的姿影,以朦胧的背景衬托其曼妙“飘拂”的动态形象,而后以传神的笔触刻画其“泪人儿似的低头悄立,恰像有一腔冤抑,待向人细诉。”寥寥几笔,写出了一个柔弱怨女的精神风采。
写白杨重在其“流浪诗人”的神韵。这“诗人”是“孤独”的,“风前月下,拖着瘦长的身影”,“向荒原踯躅,独个儿与地下人为邻”。这几笔虽是外部形象的描画,却隐隐传出了这位“孤独”诗人的心绪,已是神态宛然的笔墨。而接下去写其“兴来时引吭高歌”,那歌韵里更饱含着这“孤独”诗人的悲凉情愫:
你不听见那曲子么?郁勃苍凉,如猿鸣狐啼,聆余音哀啭,小楼一角,正有人潸然泪下哩。
白杨“郁勃苍凉”的歌声致使倚楼人“潸然泪下”,那“余音哀啭”之状可想而知。正面描绘和侧面曲写两种笔墨交织在一起,曲尽其妙地传达出“歌者”凄苦心情,这也是十分传神的。
总之,诗人将“垂柳”和“白杨”人格化,不仅比拟自然而贴切,而且都臻至形神逼肖,因此诗篇描绘物态物象就生动感人。“你曾为她的沉默而动心么?”“你的眼角湿了,是为了他的孤独么?”当诗人依次提出这两个反问的时候,读者当然会予以肯定回答的。
-
古文观止·吴汝纶·送张廉卿序 孙况【2】、扬
-
身作琵琶,调全宫羽,佳人自然用意。宝檀槽在雪胸前,倚香脐、横枕琼臂。组带金钩,背垂红绶,纤指转弦韵细。愿伊只恁拨梁州,且多时、得在怀里。
-
论题解析 [解题]得与失(gain and lost),得即得到,失即失去。得,意味着你拥有了原来不曾拥有的。失,意味着你不再拥有你曾有的。没有失也就没有得。得与失是一对相对存在的概念。 [析题]有时
-
《平水韵》 春忆西楼别绪风,黛眉咫尺不由衷。 都将回首樽前尽,却把相思枕上空。 烛火杳冥衾梦里,更声寥寂索怀中。 堤塘旧柳今时去,泪点轩窗湿朔鸿。
-
国学名句“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出处和解释
【名句】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语出《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早晨开花的野草,到晚上就凋谢了;松柏二树青葱翠绿,即使在隆冬之季也毫不减色。比喻人不能追逐名利,只有保持高洁的情操,才会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爱国的古诗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爱国的古诗十首,爱国古诗300首,爱国爱国的古诗词大全。有关爱国的古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夏日
-
学者不知重道而尊师,士亦不复论学而取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学者不知重道而尊师,士亦不复论学而取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落景下高堂,进舟泛回溪。谁谓筑居小,未尽乔木西。远郊信荒僻,秋色有馀凄。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人情逐鲜美,物贱事已睽。吾村霭暝
-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元节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元节的古诗 1 1.《日赠张尊师》 日赠张尊师(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2.《中元日观法事》 中元日观法事(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苏东坡古诗词朗诵,内容包括苏轼的诗词朗诵,苏轼的诗词朗诵,古诗词朗诵浣溪沙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