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容斋随笔·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容斋随笔·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

游褒禅山记

北宋·王安石

【题解】

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北,是着名的风景区。本文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离任舒州通判赴京途中游览褒禅山而写的。名为游记,但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议论,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90],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9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注释】

[90]浮图:梵语音译,有佛、塔、和尚等意思。址:山脚下。

[91]庐冢(zhǒng):庐舍和坟墓。此指死后埋葬的地方。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曾经在山脚下盖房居住,死后又葬在此地,因为这个缘故,后来人们就称这座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庐舍和坟墓。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有个叫华阳洞的地方,因为它在华山南面所以这样命名。距离洞口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花”念作“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原文】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92],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93],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注释】

[92]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93]方是时:指当从洞里退出的时候。

【译文】

华山洞下地势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侧壁涌出,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着山路往上五六里,有个幽暗深远的洞穴,一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同游的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越到深处,前进就越发困难,然而所见到的景象也越新奇。一个同游者疲倦了想退出去,说:“再不出去,火把快要烧完了。”于是,大家都跟他一起退了出来。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看山洞左右的石壁,来到这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洞越深,来这里的游人就越少了。在决定从山洞中退出的时候,我还有足够的体力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从洞内退出去以后,便有人埋怨那要求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跟他们一起退出来,以至不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原文】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4],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注释】

[94]相:辅助的意思。

【译文】

对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体会,因为他们思考问题深刻,而且非常全面。平坦、广阔而路程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地方险峻而路程远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少,然而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异而又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遥远而人们很少去游览的地方,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达不到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的,也是不能达到的。有了志向与力量,也不随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支持他,也是不能达到的。但是力量足以达到而未能达到的,在别人来说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仍然不能达到的,就没有什么悔恨的了,又有谁还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原文】

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95],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注释】

[95]谬其传:以讹传讹。

【译文】

我对于那座倒在地上的石碑,又由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讹传,没有人能够弄清其真相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评析】

这是一篇颇为独特的游记。文章首先介绍褒禅山概况,对其称谓的由来以及变化的渊源则着墨较多;其次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游“前洞”、“后洞”的经过,对“后洞”的描写比“前洞”详细,同时还写了游山的心得体会。

接着,作者又从三个方面论说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从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努力,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便是作者游览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远远超过了游览。

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世,都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

猜你喜欢
  • 王昌龄《途中作》全诗赏析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 白居易《夕因题卷后封寄微之》全诗赏析

    秦城南省清秋夜,江郡东楼明月时。去我三千六百里,得君二十五篇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坐到天明吟未足,重封转寄与微之。

  • 以色列的衰落

    《旧约·列王纪下》第12—25章 耶户和大马士革国王哈薛的关系非常不好。当亚述国王沙尔马纳塞尔三世进攻大马士革时,耶户站到前者的一边。但不久,被多次内讧削弱了的亚述国被迫放弃扩张政策,哈薛便乘机对耶户

  • 《送杨山人归嵩阳赏析》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

  • 韦应物《秋夜二首》全诗赏析

    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惆怅平生怀,偏来委今夕。霜露已凄凄,星汉复昭回。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萧条凉叶下,寂寞清砧哀。岁晏仰空宇,心事若寒灰。

  • 白居易《戏答思黯 思黯有能筝者,以此戏之。》全诗赏析

    何时得见十三弦,待取无云有月天。愿得金波明似镜,镜中照出月中仙。

  • 《欧阳修散文名篇·黄梦升墓志铭》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这篇文章作于庆历三年(1043),是欧阳修祭奠友人黄梦升的文章。黄梦生才华横溢,英年早逝,一生郁郁不得志。作者选取三次与他见面的印象作为基础,在文中给予对他才华的仰慕和对他的不幸际遇的同情。

  • 《悼亡三首·宋·梅尧臣》原文与赏析

    宋·梅尧臣结发为夫妇, 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 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 此身宁

  • 《隰有苌楚》情诗三百首赏析

    隰有苌楚 作者: 夏传才 【本书体例】

  • 《才元思如涌泉愈和愈好晨兴遣骑扣门披衣疾读赏析》

    【原题】:才元思如涌泉愈和愈好晨兴遣骑扣门披衣疾读走笔再酬严韵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