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三首·宋·梅尧臣》原文与赏析
宋·梅尧臣
结发为夫妇, 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 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 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 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 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 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 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 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 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 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 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璧, 沉埋向九泉。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生死不渝的情爱。有人认为诗经·邶风·绿衣是悼亡诗的滥觞,而文人诗中自觉的悼亡之作却是从西晋的潘岳开始的。在我国古代诗苑中这一独具风姿的品种,除了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外,就数得上梅尧臣的这组悼亡诗了。
组诗写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诗人年四十三岁。这年的七月七日,在他从湖州赴汴京途中的高邮附近,妻子谢氏病死于船上。事后,诗人怀着极其深挚的感情,写下了一系列悼亡诗,悼亡三首就是其中最悲切动人的乐章。
诗人将笔触直接伸向心理的较深层次,揭示出丧妻后凄苦孤寂的心态,这是组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这里说两鬓多已花白,正标志着诗人所步入的年龄段,因而他觉得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可是竟然在这时永远失去了共同生活十七年的妻子,这是人生多么难堪的痛苦啊!诗人中年丧妻的不幸和悲哀也因此而凸现出来。悲苦和寂寞象影子一样伴随着诗人,他想摆脱它们,然而全无效果:每当外出时,恍惚如梦境一般,与人交往也没情没绪,总带着几分勉强;归来后,依然寂寞难耐,想说点知心话,又向谁去诉说呢?组诗第二首的前半篇这样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心态,因而进一层表现了他中年丧妻所承受的巨大而深层的精神痛苦。
但诗人并不全用直抒的写法。用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心态,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虽然只有短短两句,却写得很精彩:“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诗人被哀伤之情所折磨,长夜无眠,看到一只萤火虫从窗处飞进来,听到孤雁发出哀鸣,从空中飞过去。“窗冷”、“宵长”,写出他的触觉和感觉,衬托出他内心的凄苦和寂寞。“孤萤入”、“一雁过”,则分别写视觉和听觉感受,并突出了诗人当时所见所闻的两种生灵的特点——孤单,由此与诗人的心态达到了某种契合,从而唤起了他的同病相怜之感,衬托出他心灵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以上两点,同元稹遣悲怀三首写法不一样,因为元诗主要是通过对往日的回忆、对日常生活情事的抒写以及对典故的运用,来表达生者的悲悼之情的。
悼亡三首与上述元诗同为连章诗(即现代所谓组诗),既以一个“悼”字贯串始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各有侧重,互不相袭。第一首着重表现一种悲戚感,从夫妻共同生活时间之长,生前相看不足与死后一朝永诀的比照,以及中年丧妻的悲痛这几方面来写。第二首着重表现一种寂寞感和孤独感,已如上述。第三首则通过对人生命运的不平和慨叹,深化丧妻的深哀巨痛。这样,诗人就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自己的心境,给人以哀感顽艳的美的享受。
-
银蒜鈎帘宛地垂,桂丛乌起上朝晖。枉将玳瑁雕为押,遮掩春堂碍燕归。
-
【名句】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蹄,水边嘴对嘴。 白发老翁骑着驴儿到河边饮水。岸上的驴蹄对踏着水中的驴蹄,水面上的驴嘴对着水中的驴嘴。刻画人物景色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瓯北诗话》卷一一引吴小
-
杜甫的诗《白帝》是一首描写巴山白帝城的咏史之作。诗中杜甫以出色的笔触描绘了白帝城的雄伟壮丽,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命运。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16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是一首值得深入品味的杰作。
-
命驾欲何向,欣欣春木荣。世人无往复,乡老有将迎。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相携就衡宇,酌酒话交情。
-
石崇每要客燕集 ② ,常令美人行酒 ③ ,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 ④ 。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 ⑤ ,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 ⑥ ,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 ⑦ ,以观其变 ⑧ 。已斩三人,
-
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遇隙则发见,臭味实一族。浅深各有值,方圆随所蓄。或为云汹涌,或作线断续。或鸣空洞中,杂佩间琴筑。或流苍石缝,宛转龙鸾蹙。瓶罂走四海,真伪半相渎。贵人高宴罢,醉眼乱红绿。赤泥开方
-
国学名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出处和解释
【名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语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能充分发挥和利用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会所向无敌。
-
【3998】生命3 0(〔美〕迈克斯•泰格马克著,汪婕舒译,浙江教育出版社,34 2万字,2018年9月第1版,99 9元)△共8个部分:①欢迎参与我们
-
黄州快哉亭记黄州快哉亭记 北宋·苏辙 【题解】 快哉亭,是苏轼友人张梦得在黄州寓所西南修建的供游览之用的亭子,“快哉”为苏轼
-
土耳其诗歌 大量的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