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断想 闻一多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减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新的说:“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路程。”又把他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自己腰酸腿痛,拖不动了,就赶紧让。“功成身退”不正是光荣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是不肯让路的”这前提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远“尚未成功”。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成功了。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那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还要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
作为诗人与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并不在杂文,但他的杂文恰恰记录了一个民主战士思想转变的过程。这篇五四断想就很有代表性。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北京的学生高举反帝、反封建、要科学、要民主的大旗,率先走上大街。当时,闻一多正在美国人控制的清华园就读,在一些同学因受学校威吓,怕影响留美而徘徊不前时,他和许多热血青年则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场划时代的爱国运动。闻一多在校负责宣传工作,他以极大的热情和胜人一筹的骨气感染并激发了周围学生的爱国热情。
26年后,中年的闻一多已从书斋中走出,不断接触和阅读进步的报刊、著作。1945年在“五四”二十六周年纪念大会后,在国统区的昆明西南联大的教工宿舍里,闻一多写下了这篇五四断想。这篇文章虽短,也不像他的讲演和其他杂文那样激情浩荡、震撼人心,却是试图用新的理论来诠释新旧之冲突,探索革命与演化之间的关系。这时的闻一多已清楚地意识到目前“我们还要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他坚信革命必胜,因为“新的日日壮健着,旧的日日衰老着,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最后一定会成功”。除了“挤”,文中另一个突出思想就是“后生可畏”,闻一多一直认为,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老人必须支持他们的革命行动,不要阻碍新的发展。然而现实却是“老年永远是不肯让路的”,对此,他曾在可怕的冷静一文中真情地呼唤过,“……时机太危急了,这不是冷静的时候,希望老年人中年人的步调与青年齐一,早些促成革命的来临!”
总之,此文虽为“断想”,但言简意赅,条分缕析,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始终怀着赤子之心,希望早日看到祖国的光明,并投身民主革命,不顾危险与青年们一起挤着那“旧的”,最后终于杀身成仁,以自己的生命促进“新”的发展。
-
《哈姆莱特》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的代表作。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王暴死回国奔丧时,看到叔父克劳狄斯篡夺王位并骗娶了母亲。父
-
《寻幽居不遇》是庄翱的一首诗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在世俗之外寻找幽居的愿望却未能实现的遗憾。尽管作者对于世俗的追求已经放下,但仍然无法找到安宁的居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妙和作者内心的落寞,诗歌营造了一种寂寥的氛围。读者在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失落。整首诗通过用意象和意境将作者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相结合,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庄翱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家园的向往与追求,让人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思考。诗歌虽然写景,但背后却蕴含了深意,令人动容。
-
秋半吴天霁,清凝万里光。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顾我能甘贱,无由得自强。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岂意笼飞鸟,还为锦帐郎。网今开傅燮,书旧识黄香。[曾在史
-
雪知我出已全消,花待君来未敢飘。行避门生时小饮,忽逢骑吏有嘉招。鱼龙绝技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知有黄公酒垆在,苍颜华发自相遥。 作品赏析原题:仆领贡举未出钱穆父雪中作诗见及三月二十日同游金明池始见其
-
《笃信而不好学,是好古而不敏求,虽信之笃,终无实得于身,从何得受作用处也?》什么意思,
《笃信而不好学,是好古而不敏求,虽信之笃,终无实得于身,从何得受作用处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颜元《四
-
陆孟丘杨久作尘,同时存者更谁人。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
-
这是周世宗为统一天下而进行的一次大的军事行动,这次战争历时两年零五个月之久。世宗显德二年(955)十一月,周遣李谷督十二将伐南唐,周军从寿州(今安徽省寿县)西渡淮河,攻淮河南岸战略要地寿州。次年正月,
-
[宋]洪咨夔 天理从来屈有信,东风到处物皆春。门前骢马权奇种,台上慈乌反哺心。 花鸟屐,柳湖尊,好将长健傲长贫。诸孙认取衰翁意,插架读书不负人。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
-
【3412】经典电影中的食:人性的放大镜(彭怡平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1 8万字,2017年5月第1版,59元)△电影是一种艺术的精华,艺术源自生
-
寓言《买椟还珠》讲述了一个贪婪的商人被欺骗的故事。他买下一口价值连城的椟木,却发现里面只有一颗珠宝。商人想要讨回公道,但却被识破了他的贪婪心,一个智者告诉他“不要贪得无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贪婪只会招致自己的失败和愚蠢,应当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