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李元洛《崩霆琴》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李元洛《崩霆琴》

梧桐叶落的深秋时节,我在谭嗣同的浏阳。虽然迟到了许多岁月,但我终于前来这里补上中国近代史最悲壮的一课,追寻那至今仍回荡于天地之间的崩霆琴的绝响。

浏阳位于湖南省东部。翻开发黄的史册检索,古代九州时属于荆州,战国属楚国,三国东吴时置浏阳县。“绝顶终朝到,群峰一望收”,连云、大围、九岭三大群山磅礴县境,也绵亘在历代不少诗人的词章之中;小溪河与大溪河在双江口约会而为浏阳河,“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它流淌在暮年杜甫壮心不已的双枫浦一诗里。无论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浏阳都应当是地灵人杰,何况自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就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当亡国灭种之秋,风雨飘摇之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浪潮也拍打着湖南这僻远的山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在黑暗与光明争斗的历史地平线上,浏阳的千山万岭向中国近代史推荐了谭嗣同——资产阶级激进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不屈的爱国主义者,让他成为名标青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在1898年9月28日于北京菜市口完成他悲壮的绝唱,就绝非偶然的了。

昔人有“剑胆琴心”之语。清代主张变法的先驱龚自珍,有“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的湘月词,有“美人沉沉,山川满心”的琴歌。文武兼备的谭嗣同呢?他最钟爱的随身之物,一是在北京生死异路时赠给好友大刀王五的“凤矩剑”,一是跟他匆匆半生的“崩霆琴”。1881年谭嗣同十六岁,这年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清晨,县城北正街谭家“大夫第”宅院里,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暴劈倒一株,谭嗣同利用残干先后制成两具七弦琴,一名“雷残”,一名“崩霆”,并分别作琴铭云:“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枝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崩霆琴”如影随形,十几年来和谭嗣同一起浪迹扬声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只是在1898年谭嗣同应光绪皇帝之诏去京参与“维新变法”时,才留在“大夫第”里。

我来浏阳时已是萧瑟的深秋,梧叶摇落秋声,也摇落袭人的一天寒意。我徘徊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那曾留下谭嗣同无数足迹的大街小巷,只希望谭嗣同戎装一袭,在大街上迎面而来,好让我一瞻他佩剑的风采,或是于寻常巷陌与携琴的他不期而遇,好让我捧上几声惊喜交集的问候。但寻寻觅觅,大街上只有熙来攘往的人群,古旧的巷口只有夕阳斜照。我走到城北公园的门口,问守望在那里已经有数百年之久的枝柯摩空的两株樟树,它们回答说:“近百年前我们挥手送他跨马北上后,就没有再看见他回来。”

听说谭嗣同每次回乡,都要到北城口的文庙和友人与学子纵谈天下大事,并且鼓琴而歌,于是我和友人去那里寻访。文庙宽阔庄严,前面是甬道花坛,两侧长廊如带,中间和后面是两进殿宇。殿宇近几年虽然重修,但四周围护的石栏一仍其旧,那是谭嗣同当年在断鸿声里拍遍的栏杆吗?庭前移栽于嘉庆年间的松树依然挺立,那是谭嗣同当年曾经以心相许的青松吗?谭嗣同昔日语惊四座的高谈雄辩,早已随风而散,任你如何侧耳或倾耳,都已不复可闻。他在此抚奏的崩霆琴声呢?也早归沉寂。我举目四顾,那诉说如烟往事的,只有檐角在秋风夕照中叮当作响的风铃。

日之夕矣。我们从文庙出来,便赶紧去位于城西才常街的“谭嗣同祠”瞻仰。此祠建于民国初年,虽是谭家私产所建,却由出卖六君子而后来又窃据民国总统高位的袁世凯所批准,历史也并非绝对公正,它如此阴阳易位,正反颠倒,真使人不禁感慨系之。

历经沧桑岁月,此祠曾沦为堆放杂物之所,现已修葺一新,面街的墙壁全白,门楣之上直书“谭嗣同祠”几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祠的一进厅堂高悬梁启超手书的“民国先觉”横匾,下为康有为所书的挽联:“殷干酷刑,宋岳枉戮,巨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奋舌问成王安在;汉廷禁锢,晋代清流,振古如斯,于今为烈,好似子胥相国,悬眸看越冠飞来。”康的自注是:“壮飞先生为戊戌政变第一完人,今则民国已及二年,追维往事,书以志感。”康有为称谭嗣同为“第一完人”,应该有他自己特殊的切身感受吧?当政变初起,慈禧太后即将大肆搜捕维新志士之时,康有为早已奉光绪皇帝之命先行出京远避,梁启超则由谭嗣同陪同去日本使馆避难,日本使员也要谭嗣同留下,谭嗣同却谈笑自若,慨当以慷:“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在康有为的挽联中间,是今人根据谭嗣同的照片绘制的大幅全身像,我在厅堂内谭嗣同那张照片前心仪久之。此照1896年摄于南京,谭嗣同时年三十二岁,外披白色长衫,内着黑色武士装,右手按剑,左手叉于腰间,两眉如戟,双目如电,那种倔强嶙峋如山岳的神态,可以傲对一般人见之胆颤心惊的死亡,而那一双灼然而烨然的眼睛呵,却早已穿透了十九世纪最后最黑暗的一页历史,而隐然眺望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在第二进祠的展览厅里,最令我怦然心动的是“崩霆琴”的照片,和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的挽联。那虽是一张照片,却使我如睹现今存放在省博物馆中的故物。琴身漆黑发亮,泥金楷书的“崩霆”二字和铭文清晰可辨,它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却飒飒然似乎有八方风雨,铿铿然仿佛作金石之声。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果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那么,比谭嗣同小两岁而同是浏阳人的志士唐才常,则是谭嗣同的同代知音了。当年谭嗣同出浏阳,经长沙,取道武汉北上,谭嗣同于唐才常武汉饯行的席上口占一绝有云:“三户亡秦缘敌忾,功成犁扫两昆仑。”自许亦以许友。不久变生不测,唐才常悲愤莫名,我以为他的挽联论感情之深与悲壮之气均在康有为联之上:“与我君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时隔两年,唐才常在武汉发动起义失败,为张之洞所执而死,与谭嗣同享年均不足三十四岁。唐才常在狱中题壁诗有“剩好头颅酬死友,无真面目见群魔”之句,临难时则高歌“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洒神州”。这是何等肝胆相照生死以之的友谊呵!在天色渐暗的谭嗣同祠,在庄严肃穆的祠的大厅里,秋风起兮,我听到了“崩霆琴”金铁交鸣的巨响和它悲壮的和声。

“大夫第”而今安在?我向几位路人相询,他们的回答都使我失望。这也难怪,谭嗣同祖辈家境贫寒,卜居浏阳县城梅花巷丹桂坊,他父亲谭继洵后来官居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在北正街修建了“大夫第”,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而且浏阳城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狂轰滥炸,全城几乎夷为焦土,大夫第能岿然幸存,如同火浴的凤凰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无怪乎好些人都茫然而无所知了。但是,它毕竟是谭嗣同的居息之所,他五次回乡都住在那里,最后的慷慨赴京也从那里出发,我能一亲他的手泽遗踪,我能去重听昔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和崩霆琴声吗?入夜之后,使我大喜过望的是,当地文化部门一位谭姓老人居然告诉我,故宅犹存,地在不远。于是,我和青年散文家王开林尾随其后,在秋雨潇潇中快步前行,心中孵着要揭开一个巨大谜底的喜悦和神秘。来到一家理发店门口。老人带我们穿堂而入,指着店堂后面几根粗可合围的梁柱对我们说:“这里就是大夫第了!”前路不通,四周墨黑,划燃火柴睁目而视,只见隔邻高墙矗立,飞檐隐然,开林说:“大夫第的主建筑肯定在那一边。”我但愿如此,然而夜深地不熟,我们只得匆匆拥抱那历尽沧桑油漆剥落的梁柱,像拥抱那我们不敢仰视的先贤,像拥抱那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

次日天明,我和开林心有不甘,相约再访。我们走进理发店隔壁一家陋简的民居,一位老者正在进餐,得知来意,便殷勤地带我们走到他房间的后门,往里一指,说:“大夫第就在里面!”这是一栋三进一厅的至今格局完整的砖木结构建筑,历经雨雪风霜,衰老却未颓败,但因为年深月久,加之烟熏火燎,梁柱和门窗已呈炭黑之色,特别是如今竟住了十户人家,拥挤不堪,天井里有人埋头洗衣,厅堂里有人升火煮饭。对我们这些陌生的来访者视如不见,似已司空见惯。想到一代英杰的居息之所沦落市尘,想到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远不能和谭嗣同相提并论,但他的旧居却为江苏以巨资修复一新,并对外开放以供参观,想到不少城市里宾馆林立宴会上水陆杂陈有的人挥公款如挥泥土,心中不禁涌起一种莫名的不平与悲凉!

大夫第,大夫第,我虽然有缘登堂却不能入室,只能逐窗窥望,不知哪一间是谭嗣同和他的夫人李闰的居室?相传1898年谭嗣同赴京前夜,因为江湖多风波,道路恐不测,李闰和谭嗣同灯前夜话,对弹“雷残琴”和“崩霆琴”依依惜别。谭嗣同在北京给李闰的信,有“夫人如见,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之语,而李闰在惊闻噩耗之后写的悼亡诗,却也口碑至于今曰:“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李闰含辛茹苦,后来曾创办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热心社会福利事业,1925年逝世于大夫第,享年六十,安葬在谭嗣同墓地之侧的山岗上,真可谓知音与知己。近百年过去了,故宅我新来,他们伉俪间最后的对话有谁知道呢?能够回忆起的大约只有当时侧耳倾听而今仍在的窗棂。那时而掩抑低回时而鹰扬奋发的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琴声呢?我问高悬的屋梁,却怎么也听不到余音缭绕,只见秋风起处,风动梁尘!

人到浏阳,必去的是谭嗣同的墓地。墓地离县城十余里,在今之牛石乡南流桥前的石山上。我们到时恰是正午,宿雨初停,秋阳朗照。登上一个山岗,谭嗣同的坟茔便怆然入眼,如同历史的一声最悲壮的呐喊与惊叹,撞击着我们的心,我仿佛听到谭嗣同就义时高唱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不禁血脉贲张,五内如沸!墓碑的碑文是“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之墓”,墓前石马二,石虎二,两侧石阡上的题联是:“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我和开林先后在北京的大学就读中文系,自然免不了连翩浮想。

我对开林说:“三十年前我在北京读书时,曾去北半截胡同路西42号浏阳会馆,谭嗣同居所的‘莽苍苍斋’的横匾犹存,他的诗集就是以此斋题名的,那匾则在文革中不明下落。我也曾去宣武门菜市口凭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车如流水,我站在唯一的遗迹——刑场之旁的百年老店西鹤年堂药铺的台阶上,不禁慨叹世上多少匆匆路过的行人,有几人记得这里曾经是一座烈焰腾腾的祭坛,谭嗣同就在这里,把自己奉献给多灾多难的民族,将自己交给神州大地和日月山川!”

开林默然有顷说:“谭嗣同曾搜集到他素所钦崇的文天祥在北京监狱中用的一具‘蕉雨琴’,十分钟爱。文天祥写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他们前后相距六百年,却关在同一个监狱,殉难于同一个刑场。比起中国历史上那些人杰,我们生活得是多么猥琐呵!”

我举目环顾,不远处群山磅礴,山脚下阡陌纵横,它们共同守护着这一方墓地。我低头凝视,总怀疑墓中的英烈怒眼还睁,肝肠未冷,壮心犹热,也许会在哪一天长啸醒来。时已深秋,没有繁红艳紫,只有茶花白在山坡,那是他的灵魂,青山绿在墓侧,那是他的生命,天空蓝在头顶,那是他浩然如海的胸怀,待到春来时杜鹃红遍群山,那该是他未冷的热血了。我绕墓三匝,默然心祭:谭浏阳啊,你的生命就是一具三十四弦的崩霆之琴。你这位神州山川灵气、中华文化英华和时代烈风骤雨所孕育的一代奇男子,有谁,能喊醒你再弹一曲?

1991年将尽之日

李元洛崩霆琴赏析

  • 上一篇: 叶笛 缪崇群
  • 下一篇: 怀念萧珊 巴金
  • 猜你喜欢
    •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出处】唐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意思】野竹分开了如纱的青霭,飞泉如练挂在碧绿的山峰。谁也不知道士何处去,我独自倚靠着松树,排遣那无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 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 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

    • 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欧阳修 野岸溪几曲?松蹊穿翠阴! 不知芳渚远,但爱绿荷深。 据《居士外集》目录注,此诗写于宝元二年(1039)。 “百花洲在吴县城内西南,北自胥门,南抵盘门,水极深广”(《清统志》)。梅尧臣有歌唱之,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译注】山峦随着平原郊野的伸展 而渐渐消失,江水滔滔,流入广阔的原 野。大荒:辽阔的原野。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峦低缓或 逐渐消失,代

    • 欧阳修《龙兴槷小饮呈表臣元珍》全诗鉴赏

      平日相从乐会文,博枭壶马占朋分。罚筹多似昆阳矢,酒令严於细柳军。蔽日雪云犹靉靆,欲晴花气渐氛氲。一◇万事皆毫末,蜾蠃螟蛉岂足云。

    • 词十首 咏物

      一 临江仙bull;咏猎豹 张子耀 八荒纵目峰冈立,双眸射电垂光。掩身林草待鹏张。势毫威猛猎牛羊。 旋动追风惊六兽,敢和熊虎争强。虬柯为屋傲飞霜。死留纹理做衣装。 二 浪淘沙令bull;咏龟 张子耀

    • 《它的名字叫岱山》赵悠燕散文赏析

      位于浙江省沿海北部的岱山,海域面积4916平方千米,陆地面积326 5平方千米。沧海茫茫,海水汤汤,海似乎是岛的大路,波澜壮阔,一望无际。

    • 《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

    • 李白《赠华州王司士》全诗赏析

      淮水不绝涛澜高,盛德未泯生英髦。知君先负庙堂器,今日还须赠宝刀。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名句】仰不愧 ① 于天,俯不怍 ② 于人。 【注释】①愧:惭愧。②怍(zuo):惭愧。 【释义】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 【点评】为人处事要做到于天、于人都能问心无愧,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参考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