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本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写进访初途,“带露”暗点时间是清早。上句写所闻,溪水潺潺,时传犬吠,着笔于听觉;下句叙所见,放眼望去,夹路桃花,带露争妍,艳丽夺目,着眼于视觉。此联“犬吠”、“桃花”,暗逗山前村庄之景。颔联“树深”二句,乃入深山所见之景,时间已至中午。上句,丛林深处,野鹿出没,“时见鹿”反衬不见人,状深山之幽;下句,以“不闻钟”复写山中之静,暗示道士外出无人打钟报时,为尾联“不遇”伏笔。颈联,诗人宕开一笔,杳渺入深,继写山行所见之景,笔致灵动舒转。顾盼四野,苍竹森森,青霭夹道而分;山峰碧绿,中悬飞瀑,空谷传响。置身其间,如入画境。至此,诗人跳过至道院等一系列情节,而于尾联直接“不遇”。诗人等待道士已久,却不见人影。诗以“无人知所去”,从侧面道出往访不遇。又以“愁倚两三松”的典型动作,传出诗人造访不遇时的无限怅惘,言外寓悠然不尽之意。 全篇紧扣“访”和“不遇”。前三联写景,重在写“访”。通过景色的变换写出山行的进程,通过犬、鹿、竹、树、桃、露、霭、溪、泉、峰的意象组合,描绘了一幅戴天山幽美的长轴山水画,设色谐和,动静相间,渲染出山的深幽静谧,衬托出山中人(道士)的淡泊情怀,表现了青年李白对方外隐逸生活的神往。结联正写“不遇”,点题。全诗合律,却又信手写来,无斧凿痕,足见李白早年在律诗上下过很深功夫。前人赞此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正道出此诗之神妙。 【拓展】 绵州图经 云: “戴天山在县 (按,指彰明县) 北五十里, 有大明寺。开元中李白读书于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谓 ‘康 山读书处’ 也。” 一统志 云: “大匡山,在成都府( 彰明县 志引作绵州) 彰明县北三十里,一名康山,唐杜甫寄李白诗: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亦名戴天山。” 雍正版江油县志 云: “戴天山在太华、天仓二山之顶。” 光绪版江油县志 云: “戴天山在大匡山顶,上有饲鹤池故迹,即李白访道士不遇处,瓦 砾累累皆是,其为当时寺观可知。旧志谓 ‘在太华、天仓二山之 顶’,似误。” 戴天山当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北大匡山后,农民讹呼为盖天山。 其实,山是不能“盖” 天的,以 “戴” 为 “盖”,显属字音错讹。 历来注家将戴天山与大匡山混为一谈,皆从绵州图经 和一 统志、彰明县志 等处来。“旧志” 谓 “戴天山” “在太华、天 仓二山之顶”,语言模糊不清。是二山共同 “之顶”,还是或在太 华山顶,或在天仓山顶呢?前者则不可思议,因为太华山在大匡山 顶靠北二十多里处,天仓山在大匡山顶向南四十里许,太华、天仓 二山相距数十里。戴天山怎么会横跨“二山之顶” 呢?如果说是后 者,则模棱两可,使读者无所适从。光绪版江油县志 “在大匡 山顶” 的说法较符合实际。大匡山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改 “匡” 为“康”,故又名大康山。而戴天山则是因为它山势巍峨高 耸,上出层霄,且与大匡山相去既远且高,故有“戴天” 之名。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 “本诗写于开元六七年 (718、719) 李白十八九岁时。” 又云: “ ‘戴天山’ 又名大康山或 大匡山,即杜甫不见 诗中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的匡 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幼年时曾在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可歌唱古诗词,内容包括可以唱得古诗,适合唱的古诗词,能唱的古诗词。适合唱的古诗词有:1. 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名《月满西楼》2. 李煜的《虞美人》,歌曲名《问君能有几多愁》3. 陆游的《钗头凤》,歌
-
一百五日一百五日 【原文】 今人谓寒食[1]为一百五者,以其自冬至之后至清明,历节气六[2],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他节
-
作者: 芝华
-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飞雨祠上
-
我生平最喜欢山茶花。前年冬末春初卧病期间,幸亏有一盆盛开的浅红色的杨妃山茶摆在床边,朝夕相对,颇慰寂寥。有一个早上,突然发现一朵鲜艳的花儿被碰掉了,心里觉得很可惜。我把她拾起来,放在原来的花枝上,借着
-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作品赏析《齐民要术》:竹之丑者有四,曰青苦、白苦、紫苦、黄苦。《语林》:张荐隐居颐志,家有苦竹数十顷。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评析抒情手法,内容包括语文古诗鉴赏中的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古诗词赏析的抒情方法,古诗鉴赏中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都有什么求答案。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
“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出处】唐王维《酬郭给事》。 【译注】重重宫门,高阁耸立,暮霭缭 绕,余辉斜照。庭院中桃李成荫,微风吹拂,柳絮飘飘。这是宫中日暮 初春之景。作者由内到外,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