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
清晨时,我步入这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高高照耀着这佛禅高林。
曲曲折折的竹径,通向那幽深的禅境,
禅房被花草树木围着深深。
明澄的山光水色陶冶着鸟儿的性情,
清澈潭影使人的心胸空灵如镜。
此时,万籁无声,庄严而寂静。
袅袅地飘荡着一缕钟磬的余声。
【评】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僻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地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古寺”、“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欲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
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深室广八尺,可四寻; 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 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 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 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
-
因小失大 ◆ 富兰克林 那时,我是个7岁的孩子。在一个假日里,同伴们往我口袋里装满了铜板。我立即向儿童玩具店跑去。路上,我瞧见
-
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从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
-
公孙弗忌 ① ,弱其邻之老,而谋食饮之,裒 ② 其徒,谓之曰:“彼,予邻之叟也,富而啬,吾将与若往食饮之。”其徒曰:“彼虽富,而甚啬,其奚以食饮之?”曰:“我且盗之。”其徒皆愀然。明日,又欲往。其徒曰
-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什么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小树山榴近砌栽,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
-
大义感人大义感人 【原文】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1]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2]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楚昭王遭吴阖庐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词集,内容包括五年级必背古诗25首,五年级的古诗词10首.,小学生5年级古诗集(8张)。3、《别董大》 高适 4、《游园不值》 叶绍翁 5、《渔歌子》 张志和 6、《乡村四月》 翁卷 7、《望天门山》 李白 8、《塞下曲》
-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鲁褒·钱神论① 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