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之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第一句抽出的。文章论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批判了世俗小人追逐富贵利禄而不顾礼义的行为。全文结构紧凑,条理分明,立论、论证、发挥三个层次井然可判。

文章第一段是提出和解释中心论点。作者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鱼是普通食品,熊掌是高级佳肴。如果两者只能选取其一,人们当然舍弃前者选择后者。这个道理很明显。孟子以此来比喻生命和道义的关系,这就形象而鲜明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然而仅仅用一个比喻,中心论点表述得还不够具体深刻,故作者紧接着又对“舍生取义”从生与死两个方面来论述。人们都渴望生而害怕死,但是人还有比生更渴望的东西,那就是“义”;还有比死更畏惧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为了“义”,人们不苟且偷生,不贪生怕死,这就是舍生取义的具体含义。这一段文字句式两两对应,十分整齐,“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等对立的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是对中心论点所作的论证。作者先从反面落笔,假设生与死的问题是压倒一切、至高无上的。如果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结论必然是只要能够达到求生避死的目的,就可以不顾礼义廉耻,什么事情都可以无所不为,什么手段都可以无所不用了。但是孟子却指出偏偏有人明摆着可以求生避死的方法而“不为”、“不用”,可见世上还有比生死问题更重要的东西。这就否定了上面的假设,暗示义与不义的问题才是至高无上的,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命题的可能性。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说明“舍生取义”这一命题的必然性,指出它并非只是发生在少数“贤者”身上的个别现象,而是“人皆有之”的普遍道理。为了说明这一点,孟子举了个“不食嗟来之食”的通俗例子。“一箪食,一豆羹”,极言食物之少,而“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则又说明这极少的一点食物意义重大,生死攸关。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那便是对人格的侮辱,即使是沿街乞讨的乞丐也不愿接受。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们的羞耻之心,是胜过求生的欲望的。而所谓“羞耻之心”,正如孟子所说,是“义之端也”。常人宁愿饿死也要维护自己的羞耻之心,这就说明“义”比“生”更重要,从而为“舍生取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根据。

第三段,作者由中心论点出发,引申发挥,把矛头指向批判的对象,即那些为了追求万钟俸禄而不辨礼义的人。文章紧紧承接上文,将这些人的表现同上面那个例子进行比较。“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比,数量上是大大增加了,但其意义却减少了。因为“万钟”俸禄,不外乎关系到“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之类身外之物,这同生命本身的价值相比,当然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它不能同那关系到生死的“一箪食,一豆羹”相比。但在上面那个例子里,人们在“生”与“义”二者之间选择了后者,而现在这些人在远不如“生”重要的身外之物面前却反而不能做出正确选择,这就足见这些见利忘义的小人的荒谬和愚蠢。在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向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式,将这些不顾礼义追求“万钟”的人同前面所提到的“乞人”加以对比,并以“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诘句作结,行文富有气势,语气夹带着尖锐的嘲讽,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后一句指明这些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失其本心”,这就与上文“贤者能勿丧耳”相对应,说明了世俗小人与贤者的差别之所在。

这篇短文开头运用形象的比喻引出中心思想,表现了孟子散文“长于譬喻”的特点。然后逐层加以分析论证,有正面论述,又有反面论述;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例证。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通俗的语言说出,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文章前两层以第一人称“我”引出议论,语气恳切真挚。文中多用反问句,使文章具有一种不容反驳的雄辩家气势。

孟子所说的“义”是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的。它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孟子把他的“义”说成是出自“人皆有之”的本心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义”,这个“义”并非出自抽象的人的本心,而是由各个社会各个阶级共同的“利”(物质利益)所决定的。但是我们今天如果给孟子的“义”赋予新的含义,那么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如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面对死亡发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壮语,这便是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猜你喜欢
  • 〔台湾〕陈启佑《永远的蝴蝶》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台湾〕陈启佑 【原文】: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

  • 《春明退朝录》

    《春明退朝录》 《春明退朝录》3卷,北宋宋敏求撰。宋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他是北宋中叶的著名学者,家有藏书3万卷,平生著述极为丰富,编纂过《唐大诏全集

  • 国学名句“庆者在堂,吊者在闾”出处和解释

    【名句】庆者在堂,吊者在闾 语出《荀子·大略》。庆贺的人正在大堂上欢乐,吊丧的人已经到门口了。比喻事物变化之快。闾:门。

  • 《李孝叔赵有翼赵存中黄子登沈正卿曾同季有观赏析》

    【原题】:李孝叔赵有翼赵存中黄子登沈正卿曾同季有观梅道场之约仆偶过西山不得陪六客之末归读众作因继韵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出处】唐李颀《 送魏万之京 》。 【意思】那传递书信的雁叫声对沉溺在忧愁中的人来说,是不忍心倾听的;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而在遥远旅途上寂寞度日的异乡

  • 名诗《李凭箜篌引》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① ,空山凝云颓不流 ② 。湘娥啼竹素女愁 ③ ,李凭中国弹箜篌 ④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⑤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⑥ 。十二门前融冷光 ⑦ ,二十三丝动紫皇 ⑧ 。女

  • 简默《浮来一棵树》散文鉴赏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着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黔南沙包堡镇东机厂宿舍区20号楼的

  • 李富胜《老校长》

    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十多年的学习生涯,由启蒙的识字算术到中学难解的方程,再到大学的专业学习,每段历程都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求知团队

  • 偷鸡不着,反蚀把米。

    【释义】 民间俗语。意思是: 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评析】 提到这句谚语,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笑话: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一个小镇上有两个小混混,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赏析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作品赏析李白于天宝三载(744)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天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