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古诗文《鹊桥仙》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诗文《鹊桥仙》原文|注释|赏析

[宋] 秦 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传恨③,银汉迢迢暗度④。金风玉露一相逢⑤,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⑥,忍顾鹊桥归路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⑧。

〔注释〕
①本篇选自秦观淮海词。②弄巧,七夕旧称乞巧节,妇女们于其时设香案向织女祈求刺绣缝纫的技巧和智慧。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ou偷)石(鍮石,黄铜)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③飞星,银河两边的牵牛、织女二星。④银汉,银河。迢(tiao条)迢,遥远。⑤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所以称秋风为金风。玉露,形容露珠晶莹如玉。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⑥佳期如梦,形容相会时极度欣喜,反而疑是梦幻。作者阮郎归词也有“佳期如梦中”句。⑦这句说:怎忍回顾那条经由鹊桥的归路呢?⑧朝朝暮暮,日日夜夜。这里指朝夕相聚。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梦与神女欢会,神女临去时对他说:“妾在巫山之阳(南面),高丘之阻(险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为秦观此词用语所本。

〔分析〕
秦观是北宋婉约词人的代表,而鹊桥仙又可说是秦词中的绝作。婉约词的特点是以委婉含蓄的手法写哀感顽艳的情怀。这首鹊桥仙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真挚、细腻、纯洁、坚贞,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而与庸俗的情词又确有霄壤之隔。词的语言清新自然,而文心起伏,哀乐交进,令人读之回肠荡气不得自已,艺术上是有特殊成就的。有人认为它用笔比较平实,似乎不合婉约的格调,这是只从修辞上求婉约而没有从意境上看婉约的缘故。实际上,修辞婉曲,仅属婉约之粗;意境深婉,才为婉约之精,而臻于上乘。董士锡说:“少游(秦观字)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冯煦说:“淮海(秦观号淮海居士)、小山(晏幾道的号),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是很能会心的评语。
牛郎、织女两星的故事,在汉代已流传了。据说他俩受天帝的限制,分居银河两侧,一年只有七月七日晚上(七夕)才得相会,鸟鹊为之搭桥引渡。这是古人参照天象而创造的美丽神话,富有民间色彩和反封建意义。牛郎、织女都是劳动者,广大人们的同情是在他们一边的,也引起许多诗人为之咏叹。但多数作品,或是借以诉说离别相思之苦,或是欣庆两星的相会。如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云:“迢迢牵女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唐杜牧秋夕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些都是传诵的名篇。然而秦观的鹊桥仙却又翻出新意,写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刹那中见永恒,平易中见曲折。
相传织女造云锦,是纺织巧手。所以民间风俗,七夕那晚,少女们陈设瓜果向织女乞巧,希望赐给她们聪明技巧。本词首句写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云彩是织女技巧的表现,形象地烘托出织女的美丽与才慧。可是这样美好的人物,却不能与自己爱人共同过美好生活,受到无情天帝的干涉与长河的间隔,又是何等的恨事?这样自然地引起下句。“飞星”,指牵牛星,夏末秋初,它的光彩看起来特别明亮,与织女星距离也似乎最接近,故有渡河相会之说。“飞”字正是极写他奔赴约会的迫切情景。两句对偶,看似寻常,实很工巧,蕴有深意。巧者有恨,其恨更深;恨者能巧,则也就不同于流俗。时节、环境、人物的神情风貌生动地传达出来了。“银汉”,即银河。“迢迢”,形容河面辽阔和双星间隔之远、相见之不易,也反映了他们愈急于相见、愈觉得长途漫漫的心情。“暗度”,形容他们的踽踽宵行,景象微茫,境况幽独。他们没有仪仗,没有随从,沿路没有张灯结彩,也没有敲锣打鼓。这些都紧扣着一个“恨”字,这离愁别绪也就像迢迢不尽的长河秋水一样渺邈无垠了。然而,词人的妙笔却在这关键处突然一转,滔滔不绝的恨波忽而翻起欢乐的浪花,涟漪回荡,沁人心脾。久别固然可恨,而在这大好秋光中,佳侣的重逢,是非常值得珍重的,那岂是一些凡夫俗子的酒肉征逐、寻欢作乐所能比拟于万一。“金风”,即秋风。“玉露”,指白露。原是描写秋令的旧典。唐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即用此描写牛郎、织女相会时节风光。而这里,更借此高爽的秋风与纯白的露水来烘托两星的高尚纯洁的情操与品格。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下片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了。
缠绵的情感,像水波一样清洁荡漾;美好的会见,像梦境一样迷离。因为分别太久了,所以有“乍见翻疑梦”之感;何况会期短暂,一刻千金,转瞬又到分手时刻,更有好梦不长之忧。怎么忍心回头去看鹊桥上的归路呢! 一个“忍”字,真是千回万转,无限辛酸,把难分难舍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了。接下来情节怎样发展呢?按照有些天仙配剧本的描写,牛郎、织女这时抱头大哭,洒泪分别。这固然也可以感动观众,却不大符合仙侣的风度。本词在此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刻,笔锋又突然一转,柳暗花明,呈现出无限绵邈的前景。两方的爱情如果能始终不渝,那又何在乎朝朝暮暮聚在一起呢?事实确是这样,人情易变,人寿有限,即使朝暮相处,不免有乖违离异以至长别之事。唐明皇与杨玉环,虽然“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并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的嘉话,可是不久就发生马嵬坡的悲剧。天上双星则尽管只有一年一度的相会,但得情高意真,坚定不移,就将年年重逢,地久天长,永无尽期,这是何等的幸福!
词的上下两片都是这样在无限的悲恨中孕育无限欢乐,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由卷舒又波澜层出。然而,我们如果仅仅认为它都是以欢乐结束,那也是体会不深的。试想以牛郎织女这样一对深情佳侣竟不得经常相聚,一相逢之乐胜过人间无数,久别离之恨更将超过人间无限。最后的“两情若是久长时”两句,是誓言,是期望,也是强作排遣与无可奈何的安慰,正如“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苏轼送参寥诗),个中滋味是欢乐?是悲哀?还是悲欢哀乐交织在一起?不可区分,只觉得意味深长,咀嚼不尽。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鹊桥仙运用这样的手法达到了化境。
最后附带一提的是,这首词不仅抒情、写景,而且与议论说理融化于一炉。我们有些诗歌理论,注重诗的形象思维是很好的,但以为诗中一着论说、句近散文,便失韵味,于是宋诗中的议论化与散文化便成矢的。宋词中这种现象较少,只有苏轼、辛弃疾等的豪放词中有所出现,而秦观这首词也在这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直接抒发了议论,自由流畅近于散文,却更显得婉约蕴藉,余味盎然。这说明议论与散文句法,只要运用得宜,与抒情写景相结合,则同样有优美的形象,而且丰富了表现手法,这里的艺术经验也是值得注意和总结的。当然,这些手法运用不当,不但损害了诗味,即使是散文,也不是有艺术性的散文。如果片面强调“比兴”,说东指西,半吞半吐,矫揉造作,又何尝是好诗。鹊桥仙就没有这种弊病。
猜你喜欢
  • 三年级学生朗诵古诗词(适合小学3年级小学生朗诵的经典诗文)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三年级学生朗诵古诗词,内容包括适合小学3年级小学生朗诵的经典诗文,适合小学三年级朗诵的诗歌,适合小学三年级朗读的诗词。中华古代经典诗文诵读推荐篇目三年级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绝句 唐 杜甫

  • 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杜甫《听杨氏歌》全诗赏析

    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宫徵。勿云听者疲,愚智心尽死。古来杰出士,岂待一知己。吾闻昔秦青,倾侧天下耳。 作品赏

  • 爱玲《读白石》

    1老街上的老豆腐酒店已经开张,人声和豆腐香长了腿脚,漫进街对面的“清白居”。晨起的时辰没有变,夏日的阳光没有变,佝偻在床上的上老依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劝学用典名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台湾老人的古诗词(歌颂老人的古诗词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台湾老人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老人的古诗,这位老人在台湾的几十年中,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家乡中秋佳节,他会,歌颂老人的古诗词。赞美老人的诗句: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2、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3、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洲。4、垂头自惜千金香,伏枥仍存万里

  • 苏轼《题杨次公春兰》全诗鉴赏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 顾志华《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顾志华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二十三人

  • 柳永《迎新春》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迎新春》·柳永 柳永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

  • 三、语义飞白- 修辞艺术

    42.贾母道:“……什么好下流种子!你媳妇和我顽牌呢,还有半日的空儿,你家去再和那赵二家的商量治你媳妇去罢!”说着,众人都笑了。鸳鸯笑道:“鲍二家的! 老祖宗又拉上赵二家的去。”贾母也笑道:“可不?我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