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劝学用典名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这句古语,讲的是学习的不同递进阶段。由博学到笃行,才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话,提出的是思考、学习和实践的问题。他认为,这三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知与行应该是合一的。“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律己修身结合起来,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所谓学习就可能会走入虚幻的歧途,难以做到学以润德、学以修身、学以创业,难以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善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邓小平同志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学习型政党不是学历型、不是书本型,而是实践型。既要学习,更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工作中,这样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学活了、学好了。
■原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春秋至秦汉﹞礼记·中庸
■释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句中的五个“之”字指的都是学习对象——各种知识。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细地向别人询问,缜密地进行思考,明确地分辨是非,踏踏实实地去践行。
这段话把做学问分成紧密相连的五个环节,或者说是五个递进的阶段。“博学”强调学习首先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审问”是第二个阶段,“审”,意为详细、周密。即对知识要详细地探询,刨根问底,真正弄懂。之后,还须通过认真缜密的思考来消化,这就是“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对所学知识要加以分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否则,所谓“博学”就会良莠不齐,真伪不分。“笃行”为最后阶段,“笃”有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要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中庸告诉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循序渐进地治学,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该诗前两联,描述登赏心亭所见,侧重在写景建康是东昊、东晋、宋、齐、梁、陈等六朝旧都,遍地古迹名胜,城郭北濒大江,滚滚波涛,东流入海无论从历史地位还是从地理形势角度看,都非同寻常。故诗的首联,作者从宏观着眼下笔,抓住了这座名城的历史和地理特征。“此空存”,一个空”字,多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
-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船载肩擎
-
李白《任城县厅壁记》 风姓之后,国为任城 2 ,盖古之秦县也。在《禹贡》则南徐之分,当周成乃东鲁之邦。自伯禽到于顺公 3 ,三十二代。遭楚荡灭,因属楚焉。炎汉之后 4 ,更为郡县。隋开皇三年,废高平郡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 》。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 露水变白。白露,二十四节气
-
白石纪兴乘兴磨崖十八年,漫将名姓立巖前①。山灵自有生花笔,倩我狂书塞洞天②。诗词类别:即事感怀来源:《粤西诗载》相关作品:白石山泉
-
多情谁似南山月宋孝宗乾道八年,也就是1172年,陆游来到了南郑。一个秋天夜晚,在异常皎洁的月色里,陆游与同僚们登上南郑城内西北角的高兴
-
千秋岁 【宋】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
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阑干上处远,结构坐来重。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作品赏析【鹤注】当是广德元年春梓州作。苒苒谷中寺①,娟娟林表峰。阑干上处远,结构坐来重。骑马行
-
此诗以乐府民歌体,歌咏一位燕京少女。前四句写这位女子的出游,着重表现她娇媚欢快。“春风”至“紫帘”四句,写出游归来,因沐浴大好春光而逗引的荡漾春心,以凄艳居处环境烘托、暗寓其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后四句写次日清晨醒来时的失意与无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