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黄巢《菊花》原文、注释和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黄巢《菊花》原文、注释和鉴赏

黄巢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黄巢菊花诗虽然也是写菊花,但含意与格调与传统咏唱“菊花”诗大不相同,是完全带有颠覆性的,寄托了自己改天换日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这首诗收在全唐诗,题作不第后赋菊,可能是根据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而来。但查清暇录,仅说是黄巢落第后所作,并未指出具体时间,故后人多不认从。根据史实及黄巢个人情况,应该是黄巢参加起义,王仙芝阵亡至攻进长安这段时间写的可能性比较大。干符五年(878)起义首领王仙芝被杀,义军拥立黄巢为王,两年后,黄巢打进长安。四年之后,他兵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故菊花诗认作其夕阳之作,当问题不大。

(2)九月八:农历九月八日,即重阳节的前一日。我国古代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此处用“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3)我花:表示对菊花的亲昵喜爱。我花开:指菊花开放。百花杀:指百花枯萎、凋谢。

(4)香阵:持续不断、经久不衰的香气。冲天香阵:显示香阵的浓烈、香力的强大,不可战胜。透:香气渗透、充满,无处不在,无可抗拒。

(5)黄金甲:多重语意。一是形容菊花的金黄秀色,二是暗喻起义军的军服颜色,三是谓必将攻下唐王朝京都长安。

【赏析心得】

这是作者以菊喻志的一首绝句。乾符元年(874),十二岁的李儇登位,是为僖宗。他登上的是个纸糊的金銮殿,王朝大厦充满隐患,根基动摇,大唐帝国状况已日暮西山。君王与朝臣、宦官与朝臣、朝廷与藩镇、官员与百姓,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百出,愈演愈烈。尤其是官吏富豪与农民的矛盾,在天灾的助推下,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关东连年水旱,百姓流亡失所,而小孩皇帝又不务政事,专恋游戏。朝中宦官田令孜擅权弄势,地方州县官府督赋更急,据史载,农民即便“拆屋伐木,雇妻鬻子”,也只够豪吏的“酒食之费”。在广大百姓无法生存的状况下,天下就像一堆干柴,一点就燃,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在乾符二年(875)全面爆发。乾符元年冬,王仙芝首先起义,次年,黄巢聚众数千回应。数月之间,义军发展到几万人,“攻剽州县,横行山东”,声势浩大,天下震惊。乾符三年(876),仙芝七次列款请降,愿受朝廷招安,黄巢反对,两人意见不合,从此分兵而战。两年后,仙芝阵亡,黄巢被推为义军首领。此时,黄巢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斗争目标,夺取长安,推翻唐朝,取而代之,封号称帝。这首诗,可能就写于他转战南北、回师北伐、东渡长江、准河之后,即将攻克东都洛阳、夺取京都长安的前夕。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作者从小就亲近喜爱菊花,如今,他将菊花赋于更大意义,比喻如火如荼的起义斗争。他的目标坚定明确,待到秋天重阳节的前夕,起义一定会成功,那时代表义军的“我花”(菊花)一定会灿烂怒放,代表唐王朝腐朽势力,骑在百姓头上盘剥压榨的官吏、贵族、富豪的百花将一一被摧“杀”,枯萎而凋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起义军领袖黄巢设想,攻破长安,指日可待。待到那时,要让菊花的香味弥漫长安,直冲云天,持续而浓烈。作者设想奇特,他将义军战士身上的盔甲想象成菊花的片片金黄花瓣。待到占领唐朝京都那一天,昔日泥腿子怀着胜利的喜悦,豪迈地走在长安大道上,“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是多么雄伟而奇特的风景啊!

过了九九重阳节,在广明元年(880)年底,黄巢克洛阳、破潼关,赶走了唐帝,进入了长安,终于实现了菊花诗设定的目标。据通鉴记载:“晡时。黄巢前锋将柴存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帅文武数千人迎巢于霸上。巢乘金装肩舆其徒皆披发。约以红缯。衣锦绣执兵以从。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民夹道聚观。”通鉴记事本末翻译白话文为,黄昏时分,黄巢前锋将领柴存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张直方率领文武几十人在霸上迎接黄巢。黄巢乘坐金装轿子,其下属都披着长发,用红缯扎束,身穿锦绣衣裳,手持兵刃侍从。着甲的骑兵如同流水,辎重车辆塞满了道路,千里之内,络绎不绝,老百姓夹道聚集观看。

当然,受历史的局限,黄巢起义归于失败,但他写的菊花诗却从此留传后世。以菊花歌咏农民起义军的战斗风貌、傲霜品格和敢于胜利的无畏精神,前无古人,令人叹服,是一般封建文人无法比拟的。

猜你喜欢
  • 钟叔河《吃油饼》随笔

    吃油饼过去长沙人把贪污钱财叫做“吃油饼”,油饼也确是长沙那时的美食,是普遍清贫中的一点膏腴。我从小生活在长沙,四六年起开始进茶馆面

  • 《三城侍郎寄示留题延庆寺二韵诗二章顷岁予肄赏析》

    【原题】:三城侍郎寄示留题延庆寺二韵诗二章顷岁予肄业于此遗景尽在幸会之迹首唱之序详矣谨依命攀和但于首章增为四韵盖浅陋之才不觉辞费因遣稚子赞善大夫通判邠州事学古写于此牌以永嘉赐

  • 《渔父歌》原文与鉴赏

    作者: 靳极苍 【本书体例】

  •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出处】唐权德舆《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 【意思】我要用铅粉精心打扮一番,莫不是远行丈夫今日来归? 【全诗】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唐].权德舆. 昨夜裙带

  • 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生先》全诗鉴赏

    先生二十年东鲁,能使鲁人皆好学。其间张续与李常,剖琢珉石得天璞。大圭虽不假雕瑑,但未磨礲出圭角。二生固是天下宝,岂与先生私褚橐。先生示我何矜夸,手携文编谓新作。得之数日未暇读,意欲百事先屏却。夜归独坐

  • 韦应物《乘月过西郊渡》全诗赏析

    远山含紫氛,春野霭云暮。值此归时月,留连西涧渡。谬当文墨会,得与群英遇。赏逐乱流翻,心将清景悟。行车俨未转,芳草空盈步。已举候亭火,犹爱村原树。还当守故扃,怅恨秉幽素。

  •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名言: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注释: 起: 振兴。八代: 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和隋八朝。济: 补救。溺: 沉沦。 句意: 韩愈的文章改变了东汉以来散文发展衰微的局面,他的道德补救了天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名句】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① ,又知教之所由废 ②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注释】①兴:成功。②废:失败。 【释义】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 君子当言而不言,谓之失人;君子不当言而言,谓之失言。

    【评析】 古代格言。出自 《论语·卫灵公》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 “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直

  •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此诗为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