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敦煌曲子词《定风波》》原文、鉴赏和赏析
敦煌曲子词
攻书学剑能几何①。 争如沙塞骋偻儸②。 手执六寻枪似铁③。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④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⑤。四塞忽闻狼烟起⑥,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征战偻儸未足多,儒士偻儸转更加。 三尺张良非耎弱⑦。 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项羽翘楚无路⑧,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⑨。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
注释 ①“攻书学剑”一句: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②沙塞:边塞。偻儸:机教能干。称谓录兵偻儸儿引七修类稿:“俗云偻儸,演义谓干办集事之称。海篇训‘儸’字曰健而不德。据是二说,皆狡猾能事意也。”③寻: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八尺为一寻,也有六尺、七尺为一寻的。④龙泉:古代传说中的名剑。典出晋书张华传,据记载,晋时丰城令雷焕得龙泉、太阿宝剑一双,其一赠张华,并在书信中说:“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 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张华被杀后,宝剑不知下落。雷焕死后,其子雷华携宝剑至延平津,剑从腰间跃入水中,只见水中二龙腾跃。⑤堪羡:值得羡慕。谩夸:莫夸,不要夸赞。⑥狼烟:古代边塞遇到战事,通过烽火台焚烧狼粪来报警。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六:“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⑦耎弱:同“软弱”。⑧翘楚:杰出的英雄人物。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⑨“霸王虞姬”一句: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终自刎而死。
壁画 出行图 【北齐】 山西太原王郭村娄睿墓
鉴赏 任半塘敦煌曲初探第五章:“定风波二首之内容为儒士问答,与教坊记所列儒士渴金门武士朝金阙调名之意正合,二调之创调时代,在开、天间,无可怀疑。”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云:“此二首一问一答,显然联章;显然为民间文艺,文人所嗤为“俳优体”,为“戏剧文体”者。其内容又一望而知涉及当时之边功、史迹、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等,不平凡,不猥琐,应是盛唐作品。”这两首词的原抄件现藏于法国巴黎,原件错讹很多,虽经整理,仍未完满。
第一首词说,攻读诗书学习舞剑能有多大用处? 怎比得上武士在边塞沙场上聪明逞能。手里拿着精钢寒铁铸就的绿沉枪。绿沉枪,枪身长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蜀国名将、九伐中原的姜维之掌中宝枪,因枪身通体碧绿,状若亭亭孤笋,故名“绿沉”。杜甫游何山林诗也曾提到过:“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一轮明月之下,三尺长的龙泉剑磨砺得崭新、闪亮。“龙泉”为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大师欧治子所铸。越绝书载:春秋时欧治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泉”“泰阿”“工布”。据传有一次欧治子汲水淬剑,忽然出现五色龙纹,七星斗象,人们就将铸剑的地方称为“龙渊”,把剑称为“龙渊剑”。到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龙泉剑坚韧、锋利、刚柔并寓,能伸能曲,可舞可刺,造型美观。过去那些在军中建功立业的人才多值得羡慕啊,休要夸奖儒士的德行能耐如何多。如果忽然间四方边塞都燃起了战火,请问儒士们,哪一位勇于挑起重担去平定这战乱的风波?第二首作为回答,说道,征战沙场的武士本领不值得夸耀,儒士的聪明才智反而胜过他们。张良身为儒士却并非软弱怯懦之人,他谋略远大,大汉的兴盛、楚国的灭亡都要归功于他。勇武的楚霸王项羽走投无路,酒后仍难平心中苦闷的他只能唱下一曲哀歌。他和他心爱的虞姬都落得自杀的结果。如此可知儒士能够平定战乱风波。
从中唐以来,西北边塞战火不断,统治者为稳定政权、扩大版图,在西北边境不遗余力地加驻军队,整个唐代弥漫着一种势不可挡的尚武精神。尤其在战火频繁的北方地区,人们对武将倍加推崇,而对儒士所起的作用则表示出了怀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儒士不仅“攻书”,而且也“学剑”,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保家卫国。在回答前一首“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时,词作举了儒士张良的例子。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没有征战沙场,以一当十的能力,然而作为谋士,在帮助汉高祖刘邦夺取并稳定江山时,他却表现抢眼。项羽作为中国史上最强的武将,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然而光有一身蛮劲而缺少战略眼光的他还不是败在了老谋深算、心思缜密的张良手中?刘邦的赞叹就是对张良最好的证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通过张良、项羽不同结局的对比,词人向提出疑问之人证明儒士是有能力平定战乱风波的。敦煌曲子词中的尚武精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北朝民歌的影响,与敦煌曲子词同为民间歌唱文学的北朝民歌,表现出强烈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它表达的尚武精神就十分明显。而与此同时,唐代十分兴盛的文人边塞诗也对尚武精神进行了歌颂。不得不说,时代氛围与地域民俗共同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创作。通过词与诗这两种不同的文体不约而同的情感抒发,大唐强势的尚武精神才能让我们今人得以领略。
在格律方面,这两首定风波在严格意义上并非合于词牌律令,在字数和用韵方面,都与规范的“定风波”词有所出入。(杨昇华)
-
天仙子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剩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
【名句】中流 ① 击楫 ② 而誓 ③ 曰:“祖逖不能清 ④ 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①中流:江中。②击楫:击打船楫。③誓:发誓。④清:扫清,平定。 【释义】战船行到江中时,祖逖击打着船楫发
-
罗大经《茶声》 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 ① 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② 【注释】 ①竹炉:明初的火炉形状是:上圆下方,织竹为郛(外壳),筑土为质(底子),土甚坚密。熔铁为栅,横截上
-
【名句】一心似水惟平好,万事如棋不著高。 人的心地就如同水一样,唯有公平为最好; 对待万事,就象下棋一般,要留有余地。 宋戴复古 《达观》 诗中云: “一心似水惟平好,万事如棋不著高。王谢功名有遗恨,
-
《先秦散文·尹文子·大道下(节选)》原文鉴赏
-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 韦旭并 【作品简介】《抗倭演义》原名《壬辰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其人。安知蔡夫子,高义迈等伦。献书谒皇帝,志已清风尘。流涕洒丹极,万乘为酸辛。天地则创痍,朝廷当正臣。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使蜀见知己,别颜始一伸。主人薨城府,扶榇归咸秦。巴道此相
-
曾巩 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士亦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